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略谈智力障碍儿童及矫治原则
【作者】 彦 彭
【机构】 黑龙江省富裕县特殊教育学校
【正文】 【摘 要】 智力障碍是一种残疾。智力障儿童由于智力功能和社会适应行为的障碍,在学业能力,认知能力,社会交往以及自理能力等各方面明显地落后于同龄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受其自身障碍的限制,普遍存在认知,语言,沟通等多方面能力的缺陷,因而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这种人际交往能力的缺陷使得一些智力障碍儿童采用问题行为的方式作为沟通的一种手段。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这些行为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干扰性,急需便捷有效的行为干预策略。
【关键词】 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功能性行为评估;行为矫治
智力障碍儿童在知觉上速度缓慢,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在记忆上缺乏逻辑,会发生大量歪曲和错误,识记速度慢,记忆保持差,记忆表象缺乏、不稳定:在语言上发展缓慢,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词义含糊,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思维上不合逻辑,判断能力差不完整地认知客体,概括能力差难以理解概念(特别是抽象的概念)的确切含义,分析能力差考虑问题不全面;在性格上极其孤僻。
经调查研究智力障碍儿童表现最突出的问题行为有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破坏和冲动行为、不顺从,发脾气与刻板,肢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其中,课堂破坏行为和发脾气行为的主要功能包括获得关注和逃避任务;刻板行为的主要功能则是获得感官刺激。以功能评估的观点来看,上述功能归类为正强化、负强化和感觉调整功能。结果还显示,教师对上述问题行为采取的干预策略主要有口头制止、言行制止和行为指导,这些策略都在某种程度上为问题行为提供了社会性正强化,使儿童实现了问题行为的功能。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一些智障儿童会采用问题行为作为沟通的一种手段.以往对于问题行为的干预主要采用惩罚,隔离,消退等行为矫正策略,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问题行为,但却往往诱发新的问题行为产生。二十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问题行为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行为干预中开始使用功能性评估技术,注重评估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或改变,来达到减少或消退问题行为和增加适宜行为的人目的,被称为积极行为支持干预。
一、弱智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恢复弱智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弱智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积极活动积极活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弱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积极性、主动性。智力障碍儿童教育,首要问题是教师与家长配合,恢复和增强智力障碍儿童的自信心。
(二)加强直观性教育。直观性原则是指教育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从而比较全面的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智力障碍儿童感性知识较贫乏,头脑中生动的表象少,掌握抽象概念困难,思维多停留在知觉的分析、综合水平和表象的分析,综合水平注意力不能较长集中,学习积极性较差,对他们教育时,应特别强调直观性原则,激发学习兴趣,使教育获得较好的效果。直观手段运用还包括教师的语言直观和示范动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语言要形象、具体生动。
(三)因材施教。虽然智力障碍儿童有共同的身心特点,但他们每个人又都是不同的。他们的个别差异很大,智残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也很不相同,即使同一智残等级的儿童,各人的缺陷也不会相同。因此,在智力障碍同一班级中,教学计划不能只提出划一的方案,那样就不符合学生人的特性,真正找出适合他学习以及他需要学习的东西,应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差异,施以与差异相适应的教育。
二、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和矫治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功的智力落后儿童教育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意识到教师是可以信任的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爱是基础,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本身的缺陷及成长的经历,往往有些胆小,孤独,不愿与人接触。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与他们接触,在交往中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仁慈与爱心,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孩子一旦信任老师,就能听教师的话,按教育目标进行学习。
(二)制定个别教育计划,选择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共同游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使教师能恰当地估计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从而为学生制定出能反映出儿童的水平、发展的优势与缺陷,也能明确教育的重点和目标的个别教育的计划。
三、矫治原则与方法
(一)、教育是关键,要改善弱智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儿童的启蒙地,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弱智儿童家长要努力改变家庭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协调家庭内部矛盾及改进教育方式,既不能过度保护也不能不理不睬,要与弱智儿童建立信任和亲密的亲子关系,增强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意识。
(二)、心理辅导,家长、教师平时对待智力落后学生都可采纳“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原理方法进行多方位辅导,即多支持,多鼓励
(三)行为治疗,对一般行为问题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如标记奖励法,忽略消退法,暂时隔离、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或者进行专门训练如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等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行为矫正,伍新春
[2]弱智儿童行为分析,罗培安
[3]特殊教育概论,刘春玲
【关键词】 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功能性行为评估;行为矫治
智力障碍儿童在知觉上速度缓慢,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在记忆上缺乏逻辑,会发生大量歪曲和错误,识记速度慢,记忆保持差,记忆表象缺乏、不稳定:在语言上发展缓慢,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词义含糊,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思维上不合逻辑,判断能力差不完整地认知客体,概括能力差难以理解概念(特别是抽象的概念)的确切含义,分析能力差考虑问题不全面;在性格上极其孤僻。
经调查研究智力障碍儿童表现最突出的问题行为有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破坏和冲动行为、不顺从,发脾气与刻板,肢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其中,课堂破坏行为和发脾气行为的主要功能包括获得关注和逃避任务;刻板行为的主要功能则是获得感官刺激。以功能评估的观点来看,上述功能归类为正强化、负强化和感觉调整功能。结果还显示,教师对上述问题行为采取的干预策略主要有口头制止、言行制止和行为指导,这些策略都在某种程度上为问题行为提供了社会性正强化,使儿童实现了问题行为的功能。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一些智障儿童会采用问题行为作为沟通的一种手段.以往对于问题行为的干预主要采用惩罚,隔离,消退等行为矫正策略,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问题行为,但却往往诱发新的问题行为产生。二十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问题行为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行为干预中开始使用功能性评估技术,注重评估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或改变,来达到减少或消退问题行为和增加适宜行为的人目的,被称为积极行为支持干预。
一、弱智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恢复弱智儿童的自信心,激发弱智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积极活动积极活动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弱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积极性、主动性。智力障碍儿童教育,首要问题是教师与家长配合,恢复和增强智力障碍儿童的自信心。
(二)加强直观性教育。直观性原则是指教育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从而比较全面的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智力障碍儿童感性知识较贫乏,头脑中生动的表象少,掌握抽象概念困难,思维多停留在知觉的分析、综合水平和表象的分析,综合水平注意力不能较长集中,学习积极性较差,对他们教育时,应特别强调直观性原则,激发学习兴趣,使教育获得较好的效果。直观手段运用还包括教师的语言直观和示范动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语言要形象、具体生动。
(三)因材施教。虽然智力障碍儿童有共同的身心特点,但他们每个人又都是不同的。他们的个别差异很大,智残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也很不相同,即使同一智残等级的儿童,各人的缺陷也不会相同。因此,在智力障碍同一班级中,教学计划不能只提出划一的方案,那样就不符合学生人的特性,真正找出适合他学习以及他需要学习的东西,应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差异,施以与差异相适应的教育。
二、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和矫治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功的智力落后儿童教育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意识到教师是可以信任的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爱是基础,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本身的缺陷及成长的经历,往往有些胆小,孤独,不愿与人接触。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与他们接触,在交往中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仁慈与爱心,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孩子一旦信任老师,就能听教师的话,按教育目标进行学习。
(二)制定个别教育计划,选择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共同游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使教师能恰当地估计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从而为学生制定出能反映出儿童的水平、发展的优势与缺陷,也能明确教育的重点和目标的个别教育的计划。
三、矫治原则与方法
(一)、教育是关键,要改善弱智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儿童的启蒙地,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弱智儿童家长要努力改变家庭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协调家庭内部矛盾及改进教育方式,既不能过度保护也不能不理不睬,要与弱智儿童建立信任和亲密的亲子关系,增强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意识。
(二)、心理辅导,家长、教师平时对待智力落后学生都可采纳“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原理方法进行多方位辅导,即多支持,多鼓励
(三)行为治疗,对一般行为问题可以采用行为矫正法,如标记奖励法,忽略消退法,暂时隔离、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或者进行专门训练如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等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行为矫正,伍新春
[2]弱智儿童行为分析,罗培安
[3]特殊教育概论,刘春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