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综合思维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体现——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
【作者】 徐 琴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正文】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也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综合思维的内涵是指各类客观事物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体,通过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找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从综合分析的角度看待区域的发展及其变化过程。
在学习必修一的过程中,尤其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时,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在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有一个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阅读材料,要把这两种现象的成因,过程和影响表述清楚,则需要运用综合思维能力,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例1:根据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推理画出该现象产生时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示意图。——分析:拉尼娜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在信风作用下大量暖海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海水被刮走,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上升补充,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赤道太平洋西部的上升运动加剧,由此引发拉尼娜。——即: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主要是东南信风势力增强,使秘鲁寒流这支上升补偿流增强,太平洋东西岸的温差变大,进而使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增强(如图1)。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1 拉尼娜现象的产生
例2:第五章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本案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在分析原因时,可从形成或导致水土流失因素即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地形(地表破碎,坡度大),地质(黄土松散),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形态)等要素进行分析。如图2:
图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由于任何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是在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且地理环境又具有整体性特征,要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利用要素关系分析法,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楚影响每一种或每一个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分布、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用点(影响因素)构建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即思考问题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
整体性思想的根本是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这有利于学生能够把各要素置于整个地理问题中,从联系的、综合的角度去认识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宏观上把握地理问题的形成,并做出预测。因此在学习必修一时要结合整体性思想,使学生学会分析一般地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从而提高综合思维能力,进而形成对区域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眼光,利于后期的地理知识体系构建,更有利于他们在未来进行各种区域活动中,遵循自然规律,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学习必修一的过程中,尤其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时,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如:在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有一个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阅读材料,要把这两种现象的成因,过程和影响表述清楚,则需要运用综合思维能力,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例1:根据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推理画出该现象产生时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示意图。——分析:拉尼娜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在信风作用下大量暖海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海水被刮走,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上升补充,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赤道太平洋西部的上升运动加剧,由此引发拉尼娜。——即: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主要是东南信风势力增强,使秘鲁寒流这支上升补偿流增强,太平洋东西岸的温差变大,进而使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增强(如图1)。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1 拉尼娜现象的产生
例2:第五章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本案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在分析原因时,可从形成或导致水土流失因素即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地形(地表破碎,坡度大),地质(黄土松散),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形态)等要素进行分析。如图2:
图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由于任何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是在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且地理环境又具有整体性特征,要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利用要素关系分析法,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楚影响每一种或每一个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分布、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用点(影响因素)构建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即思考问题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
整体性思想的根本是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这有利于学生能够把各要素置于整个地理问题中,从联系的、综合的角度去认识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宏观上把握地理问题的形成,并做出预测。因此在学习必修一时要结合整体性思想,使学生学会分析一般地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从而提高综合思维能力,进而形成对区域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眼光,利于后期的地理知识体系构建,更有利于他们在未来进行各种区域活动中,遵循自然规律,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