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作者】 郑国岐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旧店镇龙山小学
【正文】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影响着数学的研究、数学的课程设置、数学教学的设计,推动着数学、数学教学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观念;学习方式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涵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要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更好地理解信息带来的数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重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他们的信息素养,协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得以发展.具体到实践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地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机的结合,在于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方面去,将数学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学课程评价信息化,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 需强调的是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并不是指技术与知识的简单 “叠加”,也不是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将信息技术看成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有力地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所以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课程的开发,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从而对数学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影响和作用,进而促进数学课程整体的变革。
二、整合方式
1、内容的整合。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比如在《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2、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学习《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3、教学方法的整合。(下转第84页)(上接第81页)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三、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全面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为学生的学习推波助力。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小学数学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6。
[2]杨燮君,小学数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3]黄子成,谭洁梅,小学数学教学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4]吴庆麟,计算机辅助手段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观念;学习方式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涵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要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平台更好地理解信息带来的数学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重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他们的信息素养,协作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得以发展.具体到实践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地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机的结合,在于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方面去,将数学课程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数学课程评价信息化,使得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 需强调的是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并不是指技术与知识的简单 “叠加”,也不是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将信息技术看成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有力地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所以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课程的开发,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从而对数学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影响和作用,进而促进数学课程整体的变革。
二、整合方式
1、内容的整合。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比如在《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2、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学习《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3、教学方法的整合。(下转第84页)(上接第81页)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三、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全面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为学生的学习推波助力。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小学数学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6。
[2]杨燮君,小学数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3]黄子成,谭洁梅,小学数学教学建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4]吴庆麟,计算机辅助手段与课堂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