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关于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的思考

【作者】 曹明军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



【正文】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于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强化自觉、提升素质,投身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即使到现在,虽然我国经济成就世人瞩目,但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人的现代化”仍远未实现,“五四”运动前后人们反复呼吁培育的公民人格仍然是十分陌生和遥远的教育目标。“小悦悦”、“地沟油”等事件暴露出的問题,与其说是具体道德的缺失,不如说是中国社会对个体生命安全、尊严等现代道德价值长期冷漠、公民道德教育长期缺失的必然结果。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問题的决定》要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应该说,只有培养出具有公民道德的合格公民,我们才能逐步完成“人的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现实地看,“公民道德的教育”更显重要。就教育而言,今天的中小学生,再过十年、二十年,就成长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年公民。如果要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取得更大的发展,那今天的中国教育就必须立即(而不是未来)、迅速地肩负起培养与未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相匹配的主体人格素养的重任。因此,无论是当下的分析还是未来的前瞻,加强公民教育,特别是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是我们基础教育当前最重要的使命。   
  从横向上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公民道德的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当代教育的特征与趋势。有英国学者认为,对于公民教育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与公民权利相匹配的“公共”德行的教育,因为它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多元社会稳定的向心力。在美国这样一个强调公民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国家,对于公民的责任和公民美德的培养更丝毫没有放松。在《美国民主教育之目的》报告中,教育目标就被分为四大类:自我实现、人际关系、经济效率、公民责任。其中,“公民责任的目标”包括12个方面: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了解、审慎的判断、容忍、维护公共资源,等等。正因为此,有学者把citizenship(公民)一词中的ship(船)解释为如“船”那样的载体,“公民身份”首先装载的是臣民所没有的公民权利,与此同时还装载着公民的责任、道德、自律、承诺、信任等。当这艘“船”平衡丰满起来的时候,也就是负责任的好公民诞生的时候。      
  努力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就教育系统而言,主要应当考虑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是加强学校公民生活建设 
  “公民道德的教育”与其说是一种学校“教育”,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生活”。只有学校生活是和谐的而非排斥的,是民主而非专制的,是爱心而非冷漠的,每一个学生才可能作为一个受尊重、有爱心、负责任的社会主体成长起来。也就是说,唯有存在“公民”,才可能谈及“公民道德的教育”。因此,对“公民道德的教育”来说,学校公民生活的建设比什么都重要。但在目前的学校生活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充斥着各种“非公民”甚至是“反公民”的因素。一次,笔者去一所学校参加“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听证会”。从活动主题看,应该是典型的公民教育:学生去做社会调查,向社区提建议,而且知道建议的程序,还邀请了交警大队和城管大队的领导,一切像模像样。但最后给人的印象却是在演戏。原来,所有学生的活动都由老师安排;所有学生的发言都是按老师的要求背“台词”,有的学生“台词”不熟,急得满头大汗;有的学生背不出来,只好让其他学生帮着提醒。在这次学校实践中,公民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封闭而不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高下有别而不是民主、平等的,学生个体的权利和尊严消解在“表演式”的教育活动中,他们体会不到自己的权利与尊严,又怎么能够去发自内心地认同法治、积极参与、尊重他人、关怀生命等公民道德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一样,首先是一个教育实践的命题。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养成公民道德,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接受有关公民道德的知识。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认真反思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学校制度、班级生活、社团生活、资源分配等方方面面,让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成为学校公共生活的真正主人,在师生互动中养成现代公民宽容、勇于奉献、遵守规则等公民道德品质。    
  二是全社会确立“合乎道德”精神的教育观念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挥之不去的应试教育,与其说它是一种“为了孩子”的教育,不如说它是将孩子视为工具而非目的的机械训练。如果以“为了孩子”为名,继续用分数去压制孩子的个性和尊严,如果继续功利主义地强调以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去换取虚幻的未来“成功”,那么,在这样的功名利禄的算计之下,我们肯定无法培育出有自尊、有个性、有创造性、有社会主人翁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因此,中国社会所急需的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健康、现代的教育观念的确立。唯有此,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才能顺利地在学校推行并深入下去。    
  最后还要指出,就中国的国情而言,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适切的公民道德,而不是拔高或压制人生的德行。学者王元化先生曾经指出,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因于国民素质差;当人们的权利与尊严得不到保护和尊重的时候,当人们善良的愿望得不到倾听的时候,人们便难以产生对社会的高度认同感,因为他们没有获得来自社会的认同。不能苛求每一个普通公民都能成为雷锋那样的道德先行者。在一个具有正常宪法秩序的公民社会里,每个人的公民道德都是建立在权利和义务、责任对等的基础上的;践踏了一个人的基本尊严与权利,还希望他能拿出公德心,尽无限的义务,成为“多好的群众”,那是虚妄的道德理想主义的逻辑。    
  只有正本清源,将社会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改进结合起来,中国德育和社会才能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