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 张 贝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小学



【正文】  【摘 要】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与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关键词】 感悟;情趣;培养

  现在有些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得不是很主动、很积极,其中的原因除了个别学习不自觉外,主要是学生没有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增强学生情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情境,感悟词义,培养情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善于利用课本这一蓝本,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其丰富的内容、优美的语言。只有这样,方能唤起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情境,方能诱发学生对其真切地体验,方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真切地感受那些令人难忘的情境。所以,教学一篇意境优美的文章,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如何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当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拉近学生的心跟文章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兴味盎然地探索与研究。比如,在《识字1》的教学中,我就利用下面这段煽情的文字:“哎呀,这些美丽的词语也藏起来了,它们藏在了柔柔的春风中,藏在了柳树的绿叶中,藏在了鸟儿的歌声中,藏在了花儿红红的笑脸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读读书,看看图,找一找这些美丽的词语都藏在了哪儿呢?”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识字与美丽的大自然结合起来,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有声有色的春天的景色里,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课文中一串串的词语所描绘的意境,在使学生醉意般地享受美的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积累语言。在接下来的找词、读词、读词串的活动中,我采用了“音配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氛围。于是,在理解“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两个词语时,我看到的是五颜六色的花儿“开放”在学生的口里,听到的是各种各样的鸟儿的鸣啾“飞出”学生的口中。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纷纷展示出来,与教材中那些抽象的词语相融合。随着音乐的响起,我再一次为学生深情地范读词串,将学生带到生动的想象情境中,让学生陶醉在语言的音乐美与韵律感中。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并将字音、体验、情境、语言等融为一体,让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式地感悟教材中原本抽象的语言。  
  二、配乐朗读,感悟情感,启发思维 
  常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去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让其进入意境的做法之一就是凭借朗读,以增强其情感体验。在朗读过程中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教师在朗读中,如果再配点音乐,就更能增强其感染力。因为音乐艺术感染力极强,其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因此,我们还可以用音乐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将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心声汇成美妙的交响乐,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比如,我在朗读《草原》一文时,就播放《美丽的草原》,让整个教室荡漾着舒缓而悠扬的旋律,让学生宛若置身于一碧千里的茫茫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朵朵白云、白白的羊群、马背上的牧民、悠扬的马头琴、飘香的马奶子酒……这样,学生能更快进入课文情境,能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又如,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我播放了韩红的《天路》。学生很自然地就被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带进了天寒地冻的茫茫高原地区。从学生聆听的凝神中,我看出学生被建设者的那种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染。以上教学案例足以说明,悠扬的音乐可以让人舒畅,激昂的音乐可以催人奋进,凄怆的音乐可以令人酸楚……在语文教学中,配乐朗读、配乐讲述可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三、情感体验,情感参与,情理相融 
  只有教师本身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正如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和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也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如此足见,教师的那种丰富、纯洁、高尚的情感,无疑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把握自己的情感,并按照心理学中的情感转移原理,根据入情——动情——析情——移情的情感发生过程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中的好多文章感染力极强,其为学生展现的情感世界也丰富多彩。在学习课文时,学生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作者的内心情感,是作者的个人见解,是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平分生命》一文时,只有教师自身被兄妹俩的真情感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其亲情的伟大。课堂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进而与作者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真正达到心动、情动,真正喜欢上语文。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