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 张 瑞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朝阳小学
【正文】 【教材简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部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一、复习回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呢?试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2.诸葛亮的什么让周瑜自叹不如?“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自主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语句,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
3.集体交流:
预设:
(一)知天时
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②教师引导朗读这句话,点拨:揣摩诸葛亮、鲁肃、曹操看到大雾后的心情,分别试读出不同的语气。
③也许这场大雾是凑巧碰上的呢?联系上文,看看前面的哪些句子能说明这场大雾的确是他三天前算到的?
(生找到有关句子,组织讨论分析,指导朗读)
④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板书: 知天时)难怪周瑜会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⑤点拨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像这样联系上下文来研究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
预设(二)识人心
①算鲁肃: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故向他借船、准备材料。
②算周瑜:周瑜设下毒计,想谋害自己,于是诸葛亮将计就计。
③算曹操: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
点拨:看来他对周瑜、鲁肃和曹操的性情了如指掌, (板书:知人心)这是保证草船借箭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④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句话写到了诸葛亮的笑。(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他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你觉得他在笑谁?
⑤小结: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英雄本色。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预设(三)晓地利
学生汇报:
①“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想追也来不及了。”
这说明诸葛亮了解地理, 熟悉地理。(板书:晓地利)
②结合课文说说诸葛亮是怎样利用有利地势一步步实施草船借箭计划的?
(交流上述句子时利用课件图示方法梳理借箭过程。)
③诸葛亮算天、算地、算人,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密、滴水不漏。这样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难怪鲁肃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到底周瑜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课件出示: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
三、体会写法,再悟“神妙”
1.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狡诈多疑,我们都是从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点拨:通过语言描写,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也是《三国演义》中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能用这种方法刻画人物。
2.有人说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从曹操那儿骗了十万支箭,题目应该叫“草船骗箭”,你觉得好不好?
四、悬疑结课,激发兴趣
1.《三国演义》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请同学们一起读(课件出示:“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这次借箭成功之后,鲁肃诸葛亮请教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诸葛亮是怎么说的吗?那就请课后去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也可以读读《诸葛亮全传》,你会知道更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通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周 瑜
神机妙算 识人心 自叹不如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因此,我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
我主要抓住以下两处语言点引导学生读悟,从而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品悟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孩子头脑中,使孩子的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第二,我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文中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写到诸葛亮“笑”着说,我觉得这个“笑”字很值得玩味。因此设计了: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它让人物的形象活起来、站起来,走进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部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一、复习回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又怎样呢?试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2.诸葛亮的什么让周瑜自叹不如?“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自主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语句,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
3.集体交流:
预设:
(一)知天时
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②教师引导朗读这句话,点拨:揣摩诸葛亮、鲁肃、曹操看到大雾后的心情,分别试读出不同的语气。
③也许这场大雾是凑巧碰上的呢?联系上文,看看前面的哪些句子能说明这场大雾的确是他三天前算到的?
(生找到有关句子,组织讨论分析,指导朗读)
④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板书: 知天时)难怪周瑜会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⑤点拨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像这样联系上下文来研究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
预设(二)识人心
①算鲁肃: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故向他借船、准备材料。
②算周瑜:周瑜设下毒计,想谋害自己,于是诸葛亮将计就计。
③算曹操: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
点拨:看来他对周瑜、鲁肃和曹操的性情了如指掌, (板书:知人心)这是保证草船借箭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④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句话写到了诸葛亮的笑。(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他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你觉得他在笑谁?
⑤小结: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英雄本色。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预设(三)晓地利
学生汇报:
①“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想追也来不及了。”
这说明诸葛亮了解地理, 熟悉地理。(板书:晓地利)
②结合课文说说诸葛亮是怎样利用有利地势一步步实施草船借箭计划的?
(交流上述句子时利用课件图示方法梳理借箭过程。)
③诸葛亮算天、算地、算人,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密、滴水不漏。这样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难怪鲁肃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到底周瑜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课件出示: “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
三、体会写法,再悟“神妙”
1.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狡诈多疑,我们都是从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点拨:通过语言描写,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也是《三国演义》中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能用这种方法刻画人物。
2.有人说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从曹操那儿骗了十万支箭,题目应该叫“草船骗箭”,你觉得好不好?
四、悬疑结课,激发兴趣
1.《三国演义》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请同学们一起读(课件出示:“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这次借箭成功之后,鲁肃诸葛亮请教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诸葛亮是怎么说的吗?那就请课后去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也可以读读《诸葛亮全传》,你会知道更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通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周 瑜
神机妙算 识人心 自叹不如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因此,我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
我主要抓住以下两处语言点引导学生读悟,从而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品悟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孩子头脑中,使孩子的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第二,我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文中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写到诸葛亮“笑”着说,我觉得这个“笑”字很值得玩味。因此设计了: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它让人物的形象活起来、站起来,走进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