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家凤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西洒镇中心学校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学科,活动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小学数学概念,获得小学数学知识和活动技能,培养观察和活动探究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土壤。
【关键词】 情境;问题;合作;培养
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已历经三年,为使数学教学课堂体现其高效性,合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结合我校几年以来高效课堂的摸索与实施,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开放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合作学习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并在交流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年月日》一课中,首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类型、多个年份的挂历和台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推算出一年有多少天?看哪一小组推算得最快,方法最多,用时最短。合作完成后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在明确合作要求后,给足学生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开始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这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很快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了。”实践证明,不管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探究,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这一点。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情境来源于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在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欲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如我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西畴县西洒镇红色教育基地——西洒镇龙泉村委会岩头村的美景,动画标出了去岩头村线路示意图。图中有几条路可走,而每条路都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当我满怀激情地告诉大家:“现在要带同学们去岩头村看一看,你打算走哪条路,你认为走哪条路最合理?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把想法交流出来。”同学们兴奋极了!于是大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内同学们走的路线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优势,通过交流达到互补,同时形成自己所在小组的共同意见。小组内的交流为全班交流奠定了基础,我及时组织各学习小组进行展示。小组之间的合作展示,证明了自己小组想法的合理性,兼并其他小组的优点,从而一条合理且大家赞同的捷径产生了。学生之间交流沟通,达到解决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最优化。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培养了团队精神,班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量,增进了认识和理解,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巧设讨论性问题,在讨论中培养合作能力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阐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直面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是紧迫且永恒的研究课题。如果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合作性学习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性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例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生把准备题“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7和21、9和11、63和21、8和5,仔细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通过求这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上面的两个问题,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并形成共识,学生们归纳出:7和21、63和21、这两组数他们之间是倍数关系,那么较大数就是较小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如:8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0。这时教师肯定学生的结论,鼓励它们合作,他们就找到了求最小公倍数的两个好方法。从头一个学生谈起到最后一个学生的实践验证,不仅使学生合作氛围增强,还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知了集体的合力,从而产生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堂中不愿讲话的同学也变得活跃起来,讨论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课堂教学气氛也进一步和谐起来。
三、巧设探究性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中巧设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展示与交流等活动,从而获得自主发展。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让学生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巧设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填表描图。之后播放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某路口的视频,要求学生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此时,学生想利用什么方法能整理各种机动车辆在10分钟经过的辆数呢?有的说:“一辆一辆的记”,有的说“过一种车辆写一种名称,再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最后整理”。学生们当时都想表述自己的想法,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急于让老师采纳自己的意见。记得学生在争论中还把自己的好处在组内侃侃而谈,最后在教师的辅导下,确定了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学生们公认后,方法很快地得到了应用。
数车辆能用画“正”字的方法,而且其它方面的数据统计也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学生们进一步肯定了它的应用价值。凡是能让学生积极探讨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大胆让他们自主探究。在调查整理和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其“主人公”地位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四、创设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还必须创设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可采用新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袋成长记录法、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主要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进取的心态。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各小组成员人手一本挂历,学生先自主探索对挂历的种种发现,然后学生把自己探索的“伟大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发现得最多。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好多有趣的东西:一年的天数是不固定的,有365天的,还有366天的;年份中有平年,有闰年;一个月的天数也是不固定的,有30天的,也有31天的,还有28天、29天的;甲同学出生的那年是闰年,乙同学出生的那年是平年,甲同学的爸爸出生的那年是平年,乙同学的奶奶出生的那年是闰年等。由于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不尽相同,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也千差万别,发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在评价学生的发现时,教师的参与也要让学生评价,师生互动。在评价中,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愉悦体验。只要学生的发现有道理、有价值,都要加以赞誉和肯定,这样就会形成人人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提高合作效率,让学生在合作中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以至于达到学生人人都学有所获的目的。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不但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则,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参与活动的技能。同时在合作中学生们丰富了想象,增长了智慧和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因为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微弱的,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实现一个人不能实现的愿望。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必经之道。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高效课堂是师生互动、碰撞、交流、指导、促进的课堂,其活动是积极的、灵动的、有序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对课堂的引领是含而不露、彰而不显、有效引领。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在赏识、探讨、尝试、参与、合作中理解数学知识,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杨桂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关爱明天,2016,(01):212;
[2]鹿素玲.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5,(49):189;
[3]白向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学习方法报,2012,(03);
[4]李顺红.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6,(02):195-196。
【关键词】 情境;问题;合作;培养
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已历经三年,为使数学教学课堂体现其高效性,合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结合我校几年以来高效课堂的摸索与实施,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开放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合作学习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每节课的教学中,都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并在交流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年月日》一课中,首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类型、多个年份的挂历和台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推算出一年有多少天?看哪一小组推算得最快,方法最多,用时最短。合作完成后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在明确合作要求后,给足学生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开始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这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很快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了。”实践证明,不管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探究,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这一点。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情境来源于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在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欲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如我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西畴县西洒镇红色教育基地——西洒镇龙泉村委会岩头村的美景,动画标出了去岩头村线路示意图。图中有几条路可走,而每条路都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当我满怀激情地告诉大家:“现在要带同学们去岩头村看一看,你打算走哪条路,你认为走哪条路最合理?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把想法交流出来。”同学们兴奋极了!于是大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内同学们走的路线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优势,通过交流达到互补,同时形成自己所在小组的共同意见。小组内的交流为全班交流奠定了基础,我及时组织各学习小组进行展示。小组之间的合作展示,证明了自己小组想法的合理性,兼并其他小组的优点,从而一条合理且大家赞同的捷径产生了。学生之间交流沟通,达到解决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最优化。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培养了团队精神,班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量,增进了认识和理解,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巧设讨论性问题,在讨论中培养合作能力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阐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直面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是紧迫且永恒的研究课题。如果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合作性学习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性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例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生把准备题“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7和21、9和11、63和21、8和5,仔细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通过求这四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上面的两个问题,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并形成共识,学生们归纳出:7和21、63和21、这两组数他们之间是倍数关系,那么较大数就是较小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如:8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0。这时教师肯定学生的结论,鼓励它们合作,他们就找到了求最小公倍数的两个好方法。从头一个学生谈起到最后一个学生的实践验证,不仅使学生合作氛围增强,还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知了集体的合力,从而产生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堂中不愿讲话的同学也变得活跃起来,讨论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课堂教学气氛也进一步和谐起来。
三、巧设探究性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中巧设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展示与交流等活动,从而获得自主发展。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让学生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巧设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填表描图。之后播放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某路口的视频,要求学生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此时,学生想利用什么方法能整理各种机动车辆在10分钟经过的辆数呢?有的说:“一辆一辆的记”,有的说“过一种车辆写一种名称,再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最后整理”。学生们当时都想表述自己的想法,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急于让老师采纳自己的意见。记得学生在争论中还把自己的好处在组内侃侃而谈,最后在教师的辅导下,确定了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学生们公认后,方法很快地得到了应用。
数车辆能用画“正”字的方法,而且其它方面的数据统计也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学生们进一步肯定了它的应用价值。凡是能让学生积极探讨的数学问题,教师应大胆让他们自主探究。在调查整理和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其“主人公”地位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四、创设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还必须创设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可采用新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袋成长记录法、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主要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进取的心态。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各小组成员人手一本挂历,学生先自主探索对挂历的种种发现,然后学生把自己探索的“伟大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发现得最多。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好多有趣的东西:一年的天数是不固定的,有365天的,还有366天的;年份中有平年,有闰年;一个月的天数也是不固定的,有30天的,也有31天的,还有28天、29天的;甲同学出生的那年是闰年,乙同学出生的那年是平年,甲同学的爸爸出生的那年是平年,乙同学的奶奶出生的那年是闰年等。由于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不尽相同,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也千差万别,发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在评价学生的发现时,教师的参与也要让学生评价,师生互动。在评价中,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愉悦体验。只要学生的发现有道理、有价值,都要加以赞誉和肯定,这样就会形成人人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提高合作效率,让学生在合作中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以至于达到学生人人都学有所获的目的。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不但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则,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参与活动的技能。同时在合作中学生们丰富了想象,增长了智慧和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因为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微弱的,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实现一个人不能实现的愿望。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必经之道。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高效课堂是师生互动、碰撞、交流、指导、促进的课堂,其活动是积极的、灵动的、有序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对课堂的引领是含而不露、彰而不显、有效引领。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在赏识、探讨、尝试、参与、合作中理解数学知识,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杨桂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关爱明天,2016,(01):212;
[2]鹿素玲.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5,(49):189;
[3]白向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学习方法报,2012,(03);
[4]李顺红.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6,(02):195-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