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中年级作文评改对话实践的研究

【作者】 李振海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当洛乡寄校



【正文】  【摘 要】 一改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还学生自我判断与评定的权力,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习作评改的过程。本文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尝试从课堂、态度、语言三个角度展开了基于共生的作文评改的翻转尝试,围绕着建立轻松自主的对话模式,鼓励学生个体积极参与互动作文评改,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群体作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翻转;习作评改;个体;共生

  教师的单方评定是当前作文评改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一弊端使得改后的作文重于形式,与学生的真实世界相去甚远。传统作文评价给作文教学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评价过程中缺乏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因此,在小学中年段尝试引入开放互动的作文评改模式,是翻转习作评改的有效尝试。实践中我大胆开展研究,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以期达到习作评改的成功翻转。
  一、翻转作文评改课堂——“生声对话”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讲述或书写出来后,都希望听到“回声”。语言和思想的价值也只有在“互动”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评改过程中创造一种让学生展示交流、学习借鉴、相互评价、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在实践中,尝试翻转习作评改课堂,从对话入手,变“被评”为“参评”。“被”与“参”一字之差,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变成了评改的“主人”。“参评”就是让“小作者”在学习小组内、班内读自己的习作。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听完后,进行质疑、点评和补充。“小作者”在“自我展示”、倾听同学评议、回答同学质疑中反思,并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尝试将传统的“作文讲评课”改为“习作评改课”,在课堂评改“信息”输入的过程,做到“三思”:一思哪里听不懂?二思哪里写得好?三思哪里存在不足或不妥?如果是自己执笔,会怎样写?……并积极主动在小组或班级内部为执笔的同学指出来,相信这也是“小作者”渴望听到的“回声”,这又给“小作者”和“听众”提供了更多的交流空间。最后,根据同学、老师的评、议,以及自己在听读时的“收获”对自己的习作再行修改和完善。当修改的习作在伙伴间、家长间传递时,小作者的作品得到尊重、建议,在互动的磁场里一次次评改对话中,习作水平也随之得到提升。通过习作评改课堂的翻转尝试,学生不仅发现了自己习作的“优势”和问题,还使整个“读评课”成了学生“成果展示”、积极思维和语言实践的学堂。在学生好友之间、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在课下,被广泛地“复制”着……孩子们将作文本改得“花花绿绿”,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本真意义上的“习作评改”,是趣味十足的习作评改,是富有实效的习作评改。
  二、翻转作文评改态度——“生情对话”
  评价的目的是要促进被评议者能够主动修改作文。为此,我们应从情感调动上来激发学生的评改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生如果在一段时间里看不到自己学习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因此,教师要做的是调动学生情感,一改之前对习作评改淡漠的态度。每节读评课,每篇小作文,我都努力发现、推介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更是如此。紧抓孩子在习作中偶然的一句发自内心的表达,借机鼓励与点拨,促其得到了同伴的赞赏,从此(她)便具有自信,亲近习作评改。当教师把作文评价的权转移给了学生,往往能提高他们对作文评定结果的关注度。教师抓住习作读评的细节,允许孩子们畅所欲言,积极引导他们在不伤害“作者”尊严的前提下,客观指出同学习作的不足,既是对学生的帮助,更是对真理的尊重。整个过程是公开的,具有刺激性,深深吸引着学生,他们关心自己作文上点赞的数量,更想通过改进自己的作文得到更多的快乐作文体验。
  三、翻转作文评改语言——“生心对话”
  作文评语传递着很多信息,包括作文的优缺点、改进建议、评价者的态度、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情感交流等。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同样能感悟哲理、体味意境,当他们把评语当作与同学交流情感的载体时,在评语里看得到他们之间心灵的碰撞。例:“你的文章开头深深吸引了我”“在你的文章中,我认识了一个勤奋的你。”……作文评价的最初阶段,学生较多注意的是同学作文中的好词好句,他们喜欢把好词好句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其实,在评语分享交流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更易于接受同学写给自己的评语,不少孩子认为“阅读同学的评语是一味容易上瘾的药引子”。学生在交流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和评价写下来,这一过程是孩子语言组织的累积、蜕变的关键,很多孩子评着写着,不知不觉,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此时,教师应以观察者身份鼓励学生,同时关注作文的评价动态,学生可以按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并选择学习和评价同学的作文,慢慢形成作文评价习惯,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基于共生的作文评改对话实践研究当中,学生之间充分的切磋互动是最突出的优点。在作文评改的切磋互动中,学生的作文不断进步,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还需持续关注引导学生“互评自励”,保持他们自主参与对话评改的动力。这样,学生的作文评定结果既有“读者”认可的“客观性”,又有与同学、和自己我比较后的“自主性”,是主客观的“全面定位”,具有明显的比较、样板和激励价值。如此进行长期的氛围营造,便能引导孩子在作文评改对话的磁场中,实现翻转,达到习作水平的共生愿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周一贯.小学作文教改皈依童真本色的求索(J).语文教学通讯,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