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强化学法指导,关注能力发展

【作者】 杨瑞玲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兴街镇第一小学



【正文】  【摘 要】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材里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语言细腻而生动,情感丰富而真挚,人文深厚而独特,哲理博大而深邃……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不断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主持人的身份,有效引领自己的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
  【关键词】 小学语文;艺术导入;创设情境;激思启智

  “灵活才能兴趣,巧妙才能高效,快乐才能极致。”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少教多学,善教激趣,减负增效,构建高效;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美美地想,快乐地做,天天都有小进步”;积极构建师生互动的、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最终使学生在这种如痴如醉的氛围中健康、愉悦地成长。
  一、艺术导入,激情激趣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列宁说:“电影是一门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摄影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一部好的电影,对于观众有极大的吸引力,常常使人如痴如醉,兴趣盎然。”显然,这是艺术魅力产生的良好效应。同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讲究艺术,需要创设艺术化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乐于学习,勇于探索,达到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艺术,而新课导入是艺术中的艺术。人们常说:“教师教学要讲究艺术,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语文新课导入艺术,要像特级教师于漪说的那样:“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做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新课导入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导入艺术化、科学化和形象化,为构建高效课堂创造一个个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起点。教师需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这是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就好比想要抓住一个人的心就要先抓住他的胃,两者的目的其实是相同的。
  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用几句有感情的叙述导入,可以向学生巧妙提几个问题,可以出示一幅挂图,可以在黑板上勾勒几笔简笔画,可以播放幻灯片,可以游戏导入,以此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达到“课伊始,趣亦生”。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灵活有效的新课导入,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入迷。如我组织学习《桂林山水》时,激情导入新课道:“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对桂林山水的特点也会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地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情为境生,境为情设。导入就是以激发兴趣为宗旨,以审美愉悦为突破口,以提高效率为中心,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盛境,让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一个个场景秀色可餐,一个个故事生动有趣,促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多姿多彩,生动有趣,有滋有味,妙不可言。
  二、情境教学,妙趣横生
  教学需要艺术,小学语文教学的“活”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要使课堂充满活力,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我们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使学生心旷神怡。
  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绿洲。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学校实际,或以物造境,或以画造境,或以音造境,或以行造境,甚至还可以以情造境,目的是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智能。例如:小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经常是可有可无,或者模棱两可,或者张冠李戴。针对这一难题,我用顺口溜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巧释为:
  小胖子,像圆球,说完一句就停留→(。)
  小蝌蚪,尾巴弯,暂时游在句中间→(,)
  小豆豆,爱跳舞,喜欢分开同类词→(、)
  两只眼,瞪得圆,遇它就有许多话→(:)
  小耳朵,真勤快,碰到疑难就发问→(?)
  小顽皮,舌头长,喜怒哀乐都要尝→(!)
  毛朝上,又朝下,引用名正又言顺→(“”)
  小圆饼,加逗点,并列分句要严明→(;)
  小哑巴,不说话,省略词句都用它→(……)
  图书馆,它专管,千万不可弄胡涂→(《 》)
  如此教学,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只要能记住标点符号的这个顺口溜,再在具体的语言训练中,注意灵活运用,久而久之,就会水到渠成,运用自如。
  巧用多媒体教学,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创设情境,可谓如虎添翼的高效课堂,这是新课堂深受小学生青睐的亮点。如我组织学习《秋天的图画》时,就有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许多代表性的课件,如播放红红的高粱、金黄的麦浪、飘落的树叶、蔚蓝的天空等,让学生尽情感受秋天之美。之后,又让学生参照“梨树挂起灯笼,苹果露出脸颊”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以其他秋天的事物写出类似的语句,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课堂教学是智慧的、灵动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适宜情境,使教学活动变得有声有色,情感涌动,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
  三、质疑问难,激思启智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卢梭说:“对学生,不要教他这样或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并不断追求真理,并带着强烈的渴望去探索、认识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如果说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充满智慧,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提倡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古今中外教育家们共同的教学主张,而善于启发诱导、激思启智,则是他们教学艺术实践的闪光之处。
  大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我们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这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可见,改革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睿智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的知识。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民主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释疑、解疑,学生将学得活,记得牢,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法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力求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巧问”,让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新思路,扩大思维的开阔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要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会”问;实施合理评价,使学生“愿”问。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巧妙的提问。巧妙的提问遵循有效的提问原则。只有注重“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兴趣度;层次分明,提高学生参与度;触类旁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由易到难,促使学生深入学习;拓展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把握时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妙问,才是艺术有效的提问。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新课程的实施必须如全国小语理事会长崔峦老师说的那样:“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师生有效互动,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5(34);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8);
  [3].林菊.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
  [4]孙志亮.小学语文创设良好教学氛围的策略[J].成功(教育).2014年09期;
  [5]郑长江.小学语文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浅谈[J].学周刊.2016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