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使数学课堂轻松活跃起来
【作者】 黄丽宇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省乡中心小学
【正文】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数学课堂都是枯燥无味使人昏昏欲睡的。大家之所以有这样刻板的印象,肯定是每个人自小学起的数学课堂都是这个样子,很难改变刻在脑海里的记忆了。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之后,我很想把数学课讲得轻松愉快、活泼有趣。在学科组的教研会上,我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大家纷纷赞同。实施课程改革,参与式教学被广大教师奉为圭臬之后,数学课堂终于也轻松活跃起来了。
曾有幸聆听了广西河池市凤山县民族小学覃秀玲老师的一节小学数学课,她讲授的内容是《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与我一起进入课堂观摩的教师有20位左右,把教室的后排都挤满了。我们来听课没有预约,有突然袭击之嫌。突然来了那么多的听课教师,全班学生又都是来自农村的民族学生,覃老师能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吗?我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课堂的。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2.认识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并能从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我们听课组都是参加过参与式教学培训的人员,熟练掌握课堂观测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我们课堂观测的策略是:1.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物点,评价得失,实际反思,促进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成长;2.对教学的环节设计、教学的时间分配、教师提问技巧进行专项分析,提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3.借助逐字记录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程序表、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提问类型频次表和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统计表等等来分析教学效果。
覃秀玲老师40分钟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是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这个过程中,覃秀玲老师对全班学生进行生活小调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数字,判断哪些数能被2、5整除,引出课题。由于提的问题都是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全班学生都争抢着回答,课堂气氛一开始就十分活跃起来了。
环节二是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归纳方法阶段,是整节课的重心,用时30分50秒,占去整节课四分之三强时间。覃秀玲老师在此设计了三个步骤,一是让学生猜想—观察——验证能被5、2整除的数的特征,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哪些数能同时被2、5整除;三是在游戏中归纳同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四是安排学生自学奇数、偶数内容。这个环节中,覃秀玲老师没有采用灌鸭式或满堂灌,而是由学生自己来主导课堂。猜想过程中,学生放飞了思维;观察过程中,学生屏息静气静如止水;验证过程中,学生为点滴成功欢呼雀跃。最使课堂活跃起来的,是覃秀玲老师针对孩子喜欢游戏的性格特点,把游戏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不但找出了同时能被2、5整除的数,还归纳了同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环节三是练习巩固阶段,用时7分10秒。这个环节中,覃秀玲老师又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来作为数学教学资源,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家庭的电话号码和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的手机号码能否同时被2、5整除,再次使课堂轻松活跃起来。
根据课堂观测记录,覃秀玲老师的课堂提问方式灵活多变,其中采用一问一答48次,一问齐答38次,一问众答4次。教师习惯于不定向提问,提问的方式多样化,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学富有吸引力。我的感觉是教师的提问具有明确性,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便于学生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调整和追问,抓住时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问和答都充满趣味性,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从提问的性质看,更能看出覃秀玲问得很有水平。40分钟的一节课,覃秀玲老师一共提问90次,其中组织性问题3次,认记性问题20次,理解性问题60次,猜测性问题7次。教师偏重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比较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理解性问题占了67%,说明教师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较高,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建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听完课之后,我们听课组进行评课。大家似乎还被课堂气氛感染着,发言十分积极,一下子就找出了覃秀玲老师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一、对教材进行重组。覃秀玲老师敢于打破教材框架,在备课的时候,在分析教材环节下了大功夫,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合理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认识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2.认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3.认识奇数和偶数。先让学生概括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整理数字,很自然的就能说出: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学生学习知识由易到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最后认识奇数和偶数,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自然。
二、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节课覃秀玲老师从导入到教学环节到充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号,使学生学起来容易。覃老师的经典教学过程有:1.学生认识了奇数和偶数后,安排了这样的巩固练习——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举手,在离开教室时又请学号是偶数的学生先离开;2.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能不能被2或5整除。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枯燥的数字教学变得生动了,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真正体现生活即数学的理念,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
三、游戏中探索发现新的规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观察、操作、猜想、探索与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些数学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覃秀玲老师的这堂课,很重视游戏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上的运用。通过游戏,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迅速的作出判断,一方面加强知识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在游戏中发现第三个规律: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特征。随着这种特殊数字的不断出现,发现规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理解并掌握了规律,同时,把学习过程活动化。
数学是自然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要学好数学必须养成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态度。在一般教师看来,数学科的课堂教学是避免不了枯燥无味的,但是实施课程改革以来特点,通过覃秀玲老师这样的优秀数学教师的大胆尝试,我们应该看到了数学课堂从沉闷窒息走向轻松活跃的曙光。光明已经在眼前,希望所有的数学教师都朝光明奔跑起来!
曾有幸聆听了广西河池市凤山县民族小学覃秀玲老师的一节小学数学课,她讲授的内容是《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与我一起进入课堂观摩的教师有20位左右,把教室的后排都挤满了。我们来听课没有预约,有突然袭击之嫌。突然来了那么多的听课教师,全班学生又都是来自农村的民族学生,覃老师能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吗?我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课堂的。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2.认识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奇数还是偶数;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并能从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我们听课组都是参加过参与式教学培训的人员,熟练掌握课堂观测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我们课堂观测的策略是:1.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技术,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物点,评价得失,实际反思,促进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成长;2.对教学的环节设计、教学的时间分配、教师提问技巧进行专项分析,提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建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3.借助逐字记录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程序表、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提问类型频次表和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统计表等等来分析教学效果。
覃秀玲老师40分钟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是导入新课揭示课题。这个过程中,覃秀玲老师对全班学生进行生活小调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数字,判断哪些数能被2、5整除,引出课题。由于提的问题都是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全班学生都争抢着回答,课堂气氛一开始就十分活跃起来了。
环节二是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归纳方法阶段,是整节课的重心,用时30分50秒,占去整节课四分之三强时间。覃秀玲老师在此设计了三个步骤,一是让学生猜想—观察——验证能被5、2整除的数的特征,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哪些数能同时被2、5整除;三是在游戏中归纳同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四是安排学生自学奇数、偶数内容。这个环节中,覃秀玲老师没有采用灌鸭式或满堂灌,而是由学生自己来主导课堂。猜想过程中,学生放飞了思维;观察过程中,学生屏息静气静如止水;验证过程中,学生为点滴成功欢呼雀跃。最使课堂活跃起来的,是覃秀玲老师针对孩子喜欢游戏的性格特点,把游戏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不但找出了同时能被2、5整除的数,还归纳了同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环节三是练习巩固阶段,用时7分10秒。这个环节中,覃秀玲老师又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来作为数学教学资源,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家庭的电话号码和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的手机号码能否同时被2、5整除,再次使课堂轻松活跃起来。
根据课堂观测记录,覃秀玲老师的课堂提问方式灵活多变,其中采用一问一答48次,一问齐答38次,一问众答4次。教师习惯于不定向提问,提问的方式多样化,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学富有吸引力。我的感觉是教师的提问具有明确性,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便于学生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调整和追问,抓住时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问和答都充满趣味性,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从提问的性质看,更能看出覃秀玲问得很有水平。40分钟的一节课,覃秀玲老师一共提问90次,其中组织性问题3次,认记性问题20次,理解性问题60次,猜测性问题7次。教师偏重于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也比较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理解性问题占了67%,说明教师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较高,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建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听完课之后,我们听课组进行评课。大家似乎还被课堂气氛感染着,发言十分积极,一下子就找出了覃秀玲老师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一、对教材进行重组。覃秀玲老师敢于打破教材框架,在备课的时候,在分析教材环节下了大功夫,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合理重组,合理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认识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2.认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3.认识奇数和偶数。先让学生概括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整理数字,很自然的就能说出: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学生学习知识由易到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最后认识奇数和偶数,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自然。
二、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节课覃秀玲老师从导入到教学环节到充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号,使学生学起来容易。覃老师的经典教学过程有:1.学生认识了奇数和偶数后,安排了这样的巩固练习——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举手,在离开教室时又请学号是偶数的学生先离开;2.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能不能被2或5整除。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枯燥的数字教学变得生动了,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真正体现生活即数学的理念,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
三、游戏中探索发现新的规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观察、操作、猜想、探索与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些数学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覃秀玲老师的这堂课,很重视游戏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上的运用。通过游戏,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迅速的作出判断,一方面加强知识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在游戏中发现第三个规律: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特征。随着这种特殊数字的不断出现,发现规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理解并掌握了规律,同时,把学习过程活动化。
数学是自然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要学好数学必须养成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态度。在一般教师看来,数学科的课堂教学是避免不了枯燥无味的,但是实施课程改革以来特点,通过覃秀玲老师这样的优秀数学教师的大胆尝试,我们应该看到了数学课堂从沉闷窒息走向轻松活跃的曙光。光明已经在眼前,希望所有的数学教师都朝光明奔跑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