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个难点解析

【作者】 黄绍龙

【机构】 云南文山新华镇中心学校



【正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摩擦力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而“了解”这个行为动词说明初中阶段对“摩擦力”的教学要求并不高。在初中阶段,学生只需了解摩擦力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教师在举例讲解时,往往不外乎“旱冰鞋”、“滑雪板”、“滚动轴承”、“润滑剂”“鞋底和轮胎表面的花纹”等。大家都知道,在鞋底和轮胎表面上做出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可是这是通过改变什么要素使摩擦力增大的呢?
  显然,不是增大“接触面所受的压力”,那么就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了。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在鞋底和轮胎表面上做出花纹,那么鞋底和轮胎也就变得更粗糙了。这种解释似乎也就“完全”行得通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鞋底和轮胎表面上做出花纹,会使鞋底和轮胎接触地面的面积变小,其接触地面的部分粗糙程度并没有改变。那么,既然既没有增大“接触面所受的压力”,也没有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岂不是没有增大摩擦?这些花纹难道只是起装饰作用吗?其实,这些花纹是为了下雨天起防滑作用。雨天,这些花纹状的沟槽能把鞋底、轮胎与地面间的水排出,保持它们的良好接触,产生足够的摩擦力,才不至于打滑。所以当轮胎的沟槽深度小于2mm时,就应该更换轮胎了。虽然初中阶段对“摩擦力”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并不高,但教师在讲解这一问题时,不应一带而过,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惯性”这一部分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这里涉及惯性的定义和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学生很容易将惯性的定义与惯性定律混淆。举例说明,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紧急刹车,汽车前进一段距离后静止。我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为:汽车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汽车刹车后继续前进的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并没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不是与惯性的定义有矛盾呢?还有一个经常做的小实验,“迅速击打硬纸板,鸡蛋却落入了杯中”,鸡蛋也没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是落入杯中,这是不是也与惯性的定义有矛盾呢?比较惯性的定义与惯性定律,不难发现,惯性定律里提到了“外力”的作用。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而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者由匀速直线运动变为其他运动状态,这时,我们不能说这个物体没有惯性。例如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紧急刹车,如果汽车没有惯性,它应该立刻停止运动,而不是前进一段距离后静止。
  反过来,我们也不能说一个物体因为有惯性,它就会一直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外力可能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迅速击打硬纸板,鸡蛋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在讲到惯性时,往往会提到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用一列火车和一辆小汽车刹车的效果来比较。火车质量大,刹车后继续向前运动的距离长。而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这一点学生则很难理解。两辆相同的小汽车以不同速度匀速行驶,紧急刹车后,速度大的小汽车继续向前运动的距离长,所以学生总感觉物体运动速度大,惯性也大。教师在讲解时也很难讲透。其实不妨换一种思路来解释。物理学上讲运动是相对的,描述物体运动状况必须要有参照物。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汽车是运动的,以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汽车则是静止的。所以很难说小汽车的速度大或小,速度不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而质量和惯性则都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这样解释,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重、难点是每一节课的核心部分,处理好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讲解,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要把握住重点、难点的整体讲解方向,就会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