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作者】 乔春琦

【机构】 青海省贵德县河西寄宿制学校



【正文】  【摘 要】 数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感知认识,提高小学生数感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它是将数学与现实生活问题建立起来的,能使学生在自己熟悉而又愉悦的具体生活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而产生情感共鸣。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数感,在运算中感知数感,在讨论交流中形成数感,在练习中强化数感以及在互动中获得良好的数感等手段去尝试提高小学生数感的。
  【关键词】 感知认识;提高数感;生活情境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感对数学的教学和数学的有效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自觉地、主动地理解或运用数的意识与态度;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它是将数学与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建立起来的,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的正确判断,并能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去谈谈提高小学生数感的有效“五部曲”。
  一﹑在生活中建立数感
  数学的感悟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实在太多了,因此,教学的过程要充分注重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与学生相关联的生活素材,正确引导学生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从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使学生领悟到:只要留心观察,数学问题处处就在自己的身边。
  1、动手操作,体验数感
  数感是不能教给学生的,只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无形地去让学生体验出来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能联系身边事物去感受到数的存在和产生。例如:在教学“认识长度单位”的内容以后,让学生联系身边事物,叫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书本、文具盒、教室和黑板的长和宽,量量同学的身高;又带他们到操场上实地测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200米、1000米的距离有多远?使学生认识到1000米要跑几圈,要多长时间。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回忆在超市购物时见到的小数标价等去让学生说出小数来,使学生进一步去认识小数。这些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事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学生在生活中不但体会了数与量的含义,头脑中还留有深的印象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2、创设情境,发展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内容相关的﹑又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技能,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在运算中感知数感
  对运算方法的定位,对运算结果的判断,应与学生的数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是为了提高数感的形成,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运算,更多的是为了感受数和运算的意义,因此,让学生去经历、发现和感受运算的方法、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助于学生数感的进一步提高。
  比如:在教学中我结合生活情境出了一道题:小强去市场购买水果,苹果每千克7.5元,买了0.8千克;雪梨每千克也是7.5元,买了1千克。问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在列式后,一般是按顺序计算,但如果抛给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学生会想到7.5×2-7.5×0.2的算法也就是先算出买2个7.5元,再减去多付0.2千克苹果的钱1.5元,最后得出应付13.5元。通过这样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一旦养成了认真审题的习惯,就能灵活地选择多种不同算法进行解答。又如:0.15×0.115,可以转化为分数进行口算;125×32,可以理解为125×4×8等算法,口算快捷简便,比使用计算器计算还快。但是在运算时学生有时会忽略运算的顺序,例如:2×7.5÷2×7.5这类型的题,很多学生误认为是(2×7.5)÷(2×7.5),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因此,学生的正确运算来自于对数运算意义的理解,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对算式及其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才能为学生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算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数与运算中充分感知,因此,学生在平时的运算中要重视运算的方法和规律,同时也要加强运算技能的分析去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使学生的数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在讨论交流中形成数感
  新课标在小学阶段的每个学段每个领域都提出了:“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万以内的数”的读法时,我课前让学生收集大数进行交流,学生收集的素材多种多样。如:“我们学校有500名学生。”“我们市有1748700人。”“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我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学校到家有多远?从家里走到学校要用多长时间?通过导出时间和路程后问学生能算出你的步行速度是多少吗?学生对于这些熟悉的问题很感兴趣,讨论的气氛热烈,想方设法去寻求最佳的答案,真实地体会到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加深了对数的认识,在感受数学价值的同时,促进数感的形成。
  四﹑在练习中强化数感
  提高小学生的数感应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应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练习来切实加强数感的提高。
  总之,数感的形成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基础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发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从不同角度挖掘实际问题中所包括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在欢乐、热烈的学习气氛中获得良好的数感,从而使小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唐警梅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时代(教师)》2011年11期
  [3]王国元创设情境,发展数感《辽宁教育》2002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