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些思考
【作者】 黄 霖
【机构】 广西百色市西林县西林民族高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本文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特点,作了简明的表述;就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作了一些探索,提出了一些操作意见。
【关键词】 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策略
调查发现:课堂发言小学生最踊跃,初中生寥寥无几,高中生自愿发言的就更少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15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语言专家称之为“15岁现象”,并明确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完全因为青春期造成,是孩子在语言上的“转型期”。专家指出,如不抓紧这个时机培养引导,将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甚至求职就业。
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试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背句,耐心讲解,而把许多能力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课程标准》都把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列入了课程教学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指出必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顺应时代所需,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再也不容忽视了!
一、 口语交际的内涵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要不断地表达信息、理解信息,而且听者和说者的地位也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地变化。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或语言材料;而听者呢,又得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答。此时,双方的信息通道是畅通的,双方的表达是相互促进的。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
其次,口语交际还是一种行为。英国学者奥斯汀把“说话”看作“做事”,把“话语”看作“行为”,也就是把“行为”(主要是“言外行为”)看作话语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意义部分。当两人久别重逢说“你好”时,不也同时在向对方互致“祝贺”之意吗?也就是说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构词造句,提供某种信息,同时还利用语句的信息来完成各种行为。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是交际的互动性与能力的综合性。
二、口语交际能力的特征
与单纯的“说话能力”相比,“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1)互动性
口语交际是一种能动的、涉及听说双方的言语行为过程,是一个始终互动、充满变数和应对技巧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单向表述,还包括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交际各方彼此互动,彼此都要注意对方的反应调整话题,话题是在交互式的交流中,在彼此配合下逐步推进的。
(2)临场性
所有口语交际活动都是面对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因此,交际时必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言语交流,说话要看对象、地点、时间,合乎分寸:第二,交流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反馈信息,要善于灵活采用各种交际策略,如:解释、重复、停顿、迂回、猜测、转换话题等。
(3)情感态度的导向性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活动,是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交际双方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方面的情感态度,不仅对口语交际的成效有导向作用,有时甚至影响到交际的成败。
(4)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口语交际的表达方式既可用言语或言语加表情和手势,也可以依赖体态、表情、语境等因素会意,无须多费口舌即可达到不言而喻。
三、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特点
(1)真实的情景、和谐的氛围、平等的对话。
所谓真实的情景,是指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所谓和谐的氛围,是指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可以促使学生除去胆怯,想说、敢说并勇于交往,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口语交际教学強调交际性。它是多向的、互动的。
这样的课堂有四个特点:1、师生时空共有。2、内容共创。3、意义共生。4、成功共享。
(3)教学内容要体现切实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所谓切实性,就是要选择学生学习、生活交际中共同熟悉、急需又有趣的内容教学;所谓基础性,就是教学内容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生活,所需交际语言符合学生口语基础;所谓发展性,就是要兼顾学生今后社会交际需要,适当选择一些社会生活交际必要的内容。其次,还要具有可交流性,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思考与表达,体现出交流的价值,激发起交流的兴趣,保证训练实效。
四、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营造轻松自如的交际氛围。
“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口语交际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听话”、“说话”练习,而是师生心灵间的对话与交流。只有营造轻松自如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迫不及待地打开“话匣子”。如在执教高中语文必修一《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口语交际课就很好地使用了这个策略。我在课前将一些感动的微视频准备好,课上伴随问题创设情景予以展示,当问及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个个抢着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引导完成了交际任务,整个过程显得轻松自如、水到渠成。
二、多法并举,打造有效口语交际课。
1、 先看后说,用插图想象地说。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生动材料。有的口语交际内容配有插图,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交际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抓住事物本质的习惯,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能力。
2、 先想后说,用思维有序地说。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先想后说的习惯,做到说话有条理,以理服人。
3、 边演边说,用形象绘声地说。
缺乏具体情境的口语交际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因地制宜创设具体的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进入角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角色体验,通过自己的表演或看表演,对人和事有了直观的印象,就有了说话的题材,说起来会更有兴趣,表达也会更清楚。
4、以评促说,用追问完整地说。
口语交际时,常会遇到一些“拦路虎”,使口语交际难以顺利进行;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就可以将停滞状态的课堂变成多向互动的“场”。做法很简单,一是可以让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向别人请求帮助,二是要其他学生对说不下去的同学进行点评,甚至提问,这样“一请一问”、双向互动,自然解决学生说的困难。
5、以导助说,用引领规范地说。
要想学生真正能有所突破,能说、会说、说好,还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与示范,但双向互动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对学生“卡壳”要多宽容、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不同方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志凯、王荣生编著:《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刘伯奎:《青年口才训练系统》,华中师大出版社,2012年版。
【关键词】 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策略
调查发现:课堂发言小学生最踊跃,初中生寥寥无几,高中生自愿发言的就更少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15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语言专家称之为“15岁现象”,并明确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完全因为青春期造成,是孩子在语言上的“转型期”。专家指出,如不抓紧这个时机培养引导,将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甚至求职就业。
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试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背句,耐心讲解,而把许多能力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课程标准》都把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列入了课程教学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指出必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顺应时代所需,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再也不容忽视了!
一、 口语交际的内涵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要不断地表达信息、理解信息,而且听者和说者的地位也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地变化。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或语言材料;而听者呢,又得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答。此时,双方的信息通道是畅通的,双方的表达是相互促进的。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
其次,口语交际还是一种行为。英国学者奥斯汀把“说话”看作“做事”,把“话语”看作“行为”,也就是把“行为”(主要是“言外行为”)看作话语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意义部分。当两人久别重逢说“你好”时,不也同时在向对方互致“祝贺”之意吗?也就是说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构词造句,提供某种信息,同时还利用语句的信息来完成各种行为。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是交际的互动性与能力的综合性。
二、口语交际能力的特征
与单纯的“说话能力”相比,“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1)互动性
口语交际是一种能动的、涉及听说双方的言语行为过程,是一个始终互动、充满变数和应对技巧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单向表述,还包括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交际各方彼此互动,彼此都要注意对方的反应调整话题,话题是在交互式的交流中,在彼此配合下逐步推进的。
(2)临场性
所有口语交际活动都是面对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因此,交际时必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言语交流,说话要看对象、地点、时间,合乎分寸:第二,交流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反馈信息,要善于灵活采用各种交际策略,如:解释、重复、停顿、迂回、猜测、转换话题等。
(3)情感态度的导向性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活动,是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交际双方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方面的情感态度,不仅对口语交际的成效有导向作用,有时甚至影响到交际的成败。
(4)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口语交际的表达方式既可用言语或言语加表情和手势,也可以依赖体态、表情、语境等因素会意,无须多费口舌即可达到不言而喻。
三、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特点
(1)真实的情景、和谐的氛围、平等的对话。
所谓真实的情景,是指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所谓和谐的氛围,是指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可以促使学生除去胆怯,想说、敢说并勇于交往,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口语交际教学強调交际性。它是多向的、互动的。
这样的课堂有四个特点:1、师生时空共有。2、内容共创。3、意义共生。4、成功共享。
(3)教学内容要体现切实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所谓切实性,就是要选择学生学习、生活交际中共同熟悉、急需又有趣的内容教学;所谓基础性,就是教学内容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生活,所需交际语言符合学生口语基础;所谓发展性,就是要兼顾学生今后社会交际需要,适当选择一些社会生活交际必要的内容。其次,还要具有可交流性,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思考与表达,体现出交流的价值,激发起交流的兴趣,保证训练实效。
四、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营造轻松自如的交际氛围。
“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口语交际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听话”、“说话”练习,而是师生心灵间的对话与交流。只有营造轻松自如的交际氛围,学生才能迫不及待地打开“话匣子”。如在执教高中语文必修一《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口语交际课就很好地使用了这个策略。我在课前将一些感动的微视频准备好,课上伴随问题创设情景予以展示,当问及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个个抢着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引导完成了交际任务,整个过程显得轻松自如、水到渠成。
二、多法并举,打造有效口语交际课。
1、 先看后说,用插图想象地说。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生动材料。有的口语交际内容配有插图,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交际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抓住事物本质的习惯,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能力。
2、 先想后说,用思维有序地说。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先想后说的习惯,做到说话有条理,以理服人。
3、 边演边说,用形象绘声地说。
缺乏具体情境的口语交际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因地制宜创设具体的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进入角色,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得到角色体验,通过自己的表演或看表演,对人和事有了直观的印象,就有了说话的题材,说起来会更有兴趣,表达也会更清楚。
4、以评促说,用追问完整地说。
口语交际时,常会遇到一些“拦路虎”,使口语交际难以顺利进行;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就可以将停滞状态的课堂变成多向互动的“场”。做法很简单,一是可以让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向别人请求帮助,二是要其他学生对说不下去的同学进行点评,甚至提问,这样“一请一问”、双向互动,自然解决学生说的困难。
5、以导助说,用引领规范地说。
要想学生真正能有所突破,能说、会说、说好,还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与示范,但双向互动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对学生“卡壳”要多宽容、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不同方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志凯、王荣生编著:《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刘伯奎:《青年口才训练系统》,华中师大出版社,2012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