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破解语言密码 提升语用能力
【作者】 李美满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正文】 【摘 要】 阅读教学应该从阅读本位向表达本位突围,从传统“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引导学生在品味、发掘语言中感悟言语形式,解开言语表达的密码,学会积累语言、迁移写法、合理表达、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 语言密码;语用能力;以仿促用;以练促用;以情促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传统“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解开言语表达的密码,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聚焦语言形式,以仿促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学生凭借例子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形式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解读文本,聚焦语言形式,找准训练点,进行积累、仿说、仿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丰富独特的感受,提高学生语用的能力。
(一)仿说词语,积累语言
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单位是词语,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关注词语的特点,仿照说一说,在仿说中积累语言,做到厚积薄发,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朗读“碧绿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叶子”和“雪白的棉花——雪白雪白的棉花”,感受后面的表达显得更“绿”更“白”更美。接着,教师让孩子把短语放在语境中再次朗读,进一步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然后,出示小草、浪花等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说“
的 ”。有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浪花,火红火红的太阳、金黄金黄的落叶等。这样的仿说训练,既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画面,还有效地引领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言。
(二)仿写句子,迁移写法
句式训练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基础。句子是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从句子入手,循序渐进,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应抓住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诵读、揣摩,学习句式的构成方式及其规律,从而迁移写作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语用的能力。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写桂林山和水的句式优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发现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描写桂林的山和水。学生很快找到了:“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朗读感悟语言的魅力,无形中学习了用语言描写山水的方法。最后,进行想象、仿写 “
的 真 啊, 。”引导学生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
(三)模仿结构,学会表达
文章靠一定的结构形式来表现内容,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凭借教材文本,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构段的规律,进行片段仿写的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师分四步教学第三自然段。第一步:教师出示画册海底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第二步:出示语段,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圈出作者介绍哪三种海底物产?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列句群的语言结构,发现每句中前半部分是作者看到的,后半部分是作者想到的,领略珊瑚的美景。第三步:小组合作,同法探究海参、大龙虾。第四步:迁移表达,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海底动物,像作者一样,把看到的,想到的介绍给大家。这样循序渐进的构段模仿,坚持适时训练,久而久之,语用训练便会“随风潜入夜”般地融入于阅读教学中,水到渠成,既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抓住言语内涵,以练促用
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不能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训练、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才能渐渐提高,可见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最佳平台是阅读教学。语言是具有温度、有内涵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表达之处,注意挖掘文本语言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体验中的真切感受,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如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了“创造”一词的内涵,在品味、感悟中学习运用。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话,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创造”一词,再观察“创造”,说说“创”为什么用立刀旁?“造”为什么用“走之”?学生从中明白了“创造”需要工具,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最后进行语言训练,这样一来,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时抓住了语言的内涵,从而提升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从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感受,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运用、表达,在练中促进了学生的语用。
三、强化情辞融合,以情促用
阅读教学注意讲究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善于根据学生、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情辞融合中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魅力,拓展了他们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给予树》一文,“我”的心情变化是一条暗线,贯穿课文始终。它既是对金吉娅爱的情怀和优秀品质的有力反衬,也是对“给予”内涵的强化与补充。教师引导学生以“担心”、“生气”、“高兴”这三个表现妈妈情感变化的词语为思维支点,让他们变化说法连起来说一段话,引发学生与“我”的情感共鸣。爱不仅是给予、还是理解、尊重和赞许……教师及时设计转换表达语言训练:“金吉娅给予陌生小女孩的是 ;给予家人的是 ;给予我们的是 。”给“给予”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孩子们多角度地揭示“给予”内涵,直抒胸臆。有的说:“这个圣诞节,金吉娅给予陌生小女孩的是她如愿以偿的笑脸;给予家人的不仅是棒棒糖,还有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给子我们的是生活离不开爱。”有的说:“这个圣诞节,金吉娅给予陌生小姑娘的是可爱的洋娃娃;给予家人的是棒棒糖,以及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给予我们的是学会关爱。”还有的说:“这个圣诞节,金吉娅给予陌生小姑娘的是圣诞节的快乐;给予家人的不仅是棒棒糖,还有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给予我们的是把爱送给需要帮助的每一个人。”情动而辞发,真正让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善于挖掘文本教材中适合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破解语言密码,深层次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不断内化、创造文本中的言语,提升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5
【关键词】 语言密码;语用能力;以仿促用;以练促用;以情促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从传统“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解开言语表达的密码,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聚焦语言形式,以仿促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学生凭借例子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形式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解读文本,聚焦语言形式,找准训练点,进行积累、仿说、仿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丰富独特的感受,提高学生语用的能力。
(一)仿说词语,积累语言
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单位是词语,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学习中关注词语的特点,仿照说一说,在仿说中积累语言,做到厚积薄发,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朗读“碧绿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叶子”和“雪白的棉花——雪白雪白的棉花”,感受后面的表达显得更“绿”更“白”更美。接着,教师让孩子把短语放在语境中再次朗读,进一步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然后,出示小草、浪花等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仿说“
的 ”。有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浪花,火红火红的太阳、金黄金黄的落叶等。这样的仿说训练,既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画面,还有效地引领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言。
(二)仿写句子,迁移写法
句式训练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基础。句子是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从句子入手,循序渐进,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应抓住文本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诵读、揣摩,学习句式的构成方式及其规律,从而迁移写作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语用的能力。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写桂林山和水的句式优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发现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描写桂林的山和水。学生很快找到了:“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朗读感悟语言的魅力,无形中学习了用语言描写山水的方法。最后,进行想象、仿写 “
的 真 啊, 。”引导学生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
(三)模仿结构,学会表达
文章靠一定的结构形式来表现内容,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凭借教材文本,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构段的规律,进行片段仿写的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师分四步教学第三自然段。第一步:教师出示画册海底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第二步:出示语段,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圈出作者介绍哪三种海底物产?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列句群的语言结构,发现每句中前半部分是作者看到的,后半部分是作者想到的,领略珊瑚的美景。第三步:小组合作,同法探究海参、大龙虾。第四步:迁移表达,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海底动物,像作者一样,把看到的,想到的介绍给大家。这样循序渐进的构段模仿,坚持适时训练,久而久之,语用训练便会“随风潜入夜”般地融入于阅读教学中,水到渠成,既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抓住言语内涵,以练促用
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不能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训练、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才能渐渐提高,可见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最佳平台是阅读教学。语言是具有温度、有内涵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表达之处,注意挖掘文本语言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体验中的真切感受,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如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主要抓住了“创造”一词的内涵,在品味、感悟中学习运用。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话,把这句话读成一个词,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创造”一词,再观察“创造”,说说“创”为什么用立刀旁?“造”为什么用“走之”?学生从中明白了“创造”需要工具,需要力量,需要行动!最后进行语言训练,这样一来,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时抓住了语言的内涵,从而提升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品味、感悟,从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感受,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运用、表达,在练中促进了学生的语用。
三、强化情辞融合,以情促用
阅读教学注意讲究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善于根据学生、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情辞融合中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魅力,拓展了他们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给予树》一文,“我”的心情变化是一条暗线,贯穿课文始终。它既是对金吉娅爱的情怀和优秀品质的有力反衬,也是对“给予”内涵的强化与补充。教师引导学生以“担心”、“生气”、“高兴”这三个表现妈妈情感变化的词语为思维支点,让他们变化说法连起来说一段话,引发学生与“我”的情感共鸣。爱不仅是给予、还是理解、尊重和赞许……教师及时设计转换表达语言训练:“金吉娅给予陌生小女孩的是 ;给予家人的是 ;给予我们的是 。”给“给予”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孩子们多角度地揭示“给予”内涵,直抒胸臆。有的说:“这个圣诞节,金吉娅给予陌生小女孩的是她如愿以偿的笑脸;给予家人的不仅是棒棒糖,还有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给子我们的是生活离不开爱。”有的说:“这个圣诞节,金吉娅给予陌生小姑娘的是可爱的洋娃娃;给予家人的是棒棒糖,以及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给予我们的是学会关爱。”还有的说:“这个圣诞节,金吉娅给予陌生小姑娘的是圣诞节的快乐;给予家人的不仅是棒棒糖,还有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给予我们的是把爱送给需要帮助的每一个人。”情动而辞发,真正让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善于挖掘文本教材中适合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破解语言密码,深层次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不断内化、创造文本中的言语,提升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