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学生习作在精彩表达中生成
【作者】 颜花真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新圩学校
【正文】 【摘 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话是习作的前提,习作则是对话的延伸。本文以《走进田园》的教学为例,探索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精彩表达的策略,另有新意。
【关键词】 习作教学;精彩表达;创设情境;抓住角度;开拓思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材《走进田园》单元既有综合性学习,又有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儿童学习语文,固然大多是在课堂上,但他们不能远离生活学语文。因此在习作指导前,教师可让学生真正走进田园,了解田园:听一听虫鸣鸟叫,看一看高山原野,闻一闻瓜果花香,种一种庄稼蔬菜,拍一拍田园风光,问一问生活变化……教师在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后,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他们进行对话交流,指导写好本次习作。
一、创设精彩表达的情境
情境教学是语文课堂上的常用教学手段,它能迅速地带领学生置身富有真情实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他们就愿意把心中的想法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播放课件、展示图片、提出趣味问题等。本次习作指导教师巧妙设计了一个“猜猜是什么声音”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引入本次习作的情境——广阔的农村天地。
师:同学们,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大家对田园风光一定更熟悉了。老师昨天路过一片田野,听到田野中传来一阵阵特别的声音,你们能猜猜那是什么声音吗?
生:青蛙!
师:嗯,是什么样的青蛙呢?它又是怎么叫的?
生:池塘里,一只只披着绿衣裳的青蛙,正鼓着白白的大肚皮,蹲在圆圆的荷叶“呱呱呱”地唱着歌呢!
师:太精彩了,“披着绿衣裳”“鼓着白白的大肚皮”,一定是只胖乎乎的大青蛙。谁来说说青蛙在歌唱什么呢?
生:歌唱池塘里的荷花开得真美。
生:歌唱田野里那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师:青蛙是怎么唱的呢?
生:它有时叫得特别响亮,像是在唱歌;有时声音比较轻,好像和庄稼说着悄悄话:“好朋友,这下,你们不用怕害虫了。”
师:是啊,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好卫士。除了蛙声,你们猜,我还可能听到什么声音呢?
生:从田野上空飞过的布谷鸟,它一边飞,一边叫着:“布谷——布谷——”。
生:小孩子们在榕树上吹着“叶笛”,“呜扑,呜扑,呜——”……
在猜声音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一个无形的声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广阔的农村天地。学生不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味了农村生活中的一些独特场景,而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自然的乡村风景。
二、寻找精彩表达的角度
不少学生生活在乡村广阔的天地中,对乡村田园有很多亲身的经历,生活体验丰富。但为何会写不好这次习作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平时习作教学中,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关于习作的作业。教师布置写作文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又要写作文呀!老师,可以不写吗?”他们不认为写作是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需要。一个声音,猜出一幅幅自然和谐的乡村风景画,为了继续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了有效引导学生继续追忆熟悉的乡村生活,同时开拓学生习作的思路,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教师应及时转换场景,从另一个角度去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师:城里的一些朋友从没到过农村,他们对乡村生活充满好奇。如果有一天,我们和他们通电话了,他们会问我们什么问题呢?
生:乡下哪一处风景最美呢?
生:放学后都去哪儿玩?玩些什么呢?
生:农民伯伯是怎么种花生、插秧的……
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转变身份,变成一个长期住在城里、对乡村生活充满好奇的人,一下子提出了好多问题。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对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明晰表达的角度:哪些风景最有乡村特色?乡下生活中什么最有趣?其实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明确这次习作可以写什么,而不是单纯由教师指导可以写什么,变被动地接受、抵触为主动的学习、构思。
三、开拓精彩表达的思路
教学中,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能够给学生的精彩表达创设更广阔的空间,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虚拟的角色为学生进行交流找到了谈心的对象,让学生有敞开心扉诉说所见所闻的冲动。再加上教者独具匠心的引导,学生的情感闸门就此打开,表达的欲望就更加强烈,思路更加清晰。当他们谈得意犹未尽的时候,让其动笔习作,抒写心中想法,自然下笔如有神了。
师:如果让大家拍摄几张照片寄给城里的朋友。你能说说,你想拍下哪些最有乡村特色的场景呢?
生:我想拍下我们家后面那一大片一大片的农田。农田整整齐齐的,就像棋盘一样。
师:田里都种着哪些庄稼、瓜果呢?
生:田野里,刚刚插好的秧苗像一个个身穿绿军装的小士兵,整齐地排着队;一个个像灯笼一样的茄子挂满枝头;一棵棵花生苗悄悄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人们是怎么插秧的?你插过秧吗?
生:人们头戴草帽,弯着腰,一手拿着一大捆的秧苗,另一手则从中不断地撷取一小撮,把秧苗插入水田里。有一次,我向爸爸妈妈学起了插秧,结果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变成可以以假乱真的大泥人了。
师:虽然变成泥人了,但从刚才这位同学神采飞扬的描述中,我想他一定感受到了干农活的乐趣。除了干农活的乐趣,农村的孩子还有什么新鲜有趣的玩法吗?
生:有呀,那太多了。到草地上捉蟋蟀;到溪边钓鱼;在树上荡秋千、吹“叶笛”。
生:还有,在空地上建土窑烤地瓜;到龙眼树上摘龙眼……
师:真是太有趣了。城里的朋友听了一定也想参加你们的活动。除了田野里的风景之后,我们还可以拍下哪些独特的风景……
在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引导下,学生精彩的语言层出不穷:有的介绍田园美丽的风景;有的描述富有农村特色的趣味生活;有的介绍家里别有风趣的小院;有的汇报了他所了解到的新旧农村的变化……在这一环节中,教者通过与学生的精彩对话,开拓学生的表达思路,引导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向远在城里的朋友介绍生活中熟悉的风景。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清晰,也就能开心地写下一篇篇优美的写景佳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话是习作的前提,习作则是对话的延伸。学生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启发、借鉴,进而模仿、创新。有了充分的对话交流做积淀,习作的难度就减缓了,学生就不愁无话可写了,一篇篇优秀的习作就在精彩的对话中悄然生成。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
[2]《教会学生写作》[美]麦基沃著 晋学军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10
【关键词】 习作教学;精彩表达;创设情境;抓住角度;开拓思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教材《走进田园》单元既有综合性学习,又有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儿童学习语文,固然大多是在课堂上,但他们不能远离生活学语文。因此在习作指导前,教师可让学生真正走进田园,了解田园:听一听虫鸣鸟叫,看一看高山原野,闻一闻瓜果花香,种一种庄稼蔬菜,拍一拍田园风光,问一问生活变化……教师在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后,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他们进行对话交流,指导写好本次习作。
一、创设精彩表达的情境
情境教学是语文课堂上的常用教学手段,它能迅速地带领学生置身富有真情实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他们就愿意把心中的想法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播放课件、展示图片、提出趣味问题等。本次习作指导教师巧妙设计了一个“猜猜是什么声音”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引入本次习作的情境——广阔的农村天地。
师:同学们,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大家对田园风光一定更熟悉了。老师昨天路过一片田野,听到田野中传来一阵阵特别的声音,你们能猜猜那是什么声音吗?
生:青蛙!
师:嗯,是什么样的青蛙呢?它又是怎么叫的?
生:池塘里,一只只披着绿衣裳的青蛙,正鼓着白白的大肚皮,蹲在圆圆的荷叶“呱呱呱”地唱着歌呢!
师:太精彩了,“披着绿衣裳”“鼓着白白的大肚皮”,一定是只胖乎乎的大青蛙。谁来说说青蛙在歌唱什么呢?
生:歌唱池塘里的荷花开得真美。
生:歌唱田野里那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师:青蛙是怎么唱的呢?
生:它有时叫得特别响亮,像是在唱歌;有时声音比较轻,好像和庄稼说着悄悄话:“好朋友,这下,你们不用怕害虫了。”
师:是啊,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好卫士。除了蛙声,你们猜,我还可能听到什么声音呢?
生:从田野上空飞过的布谷鸟,它一边飞,一边叫着:“布谷——布谷——”。
生:小孩子们在榕树上吹着“叶笛”,“呜扑,呜扑,呜——”……
在猜声音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一个无形的声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广阔的农村天地。学生不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味了农村生活中的一些独特场景,而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自然的乡村风景。
二、寻找精彩表达的角度
不少学生生活在乡村广阔的天地中,对乡村田园有很多亲身的经历,生活体验丰富。但为何会写不好这次习作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平时习作教学中,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关于习作的作业。教师布置写作文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又要写作文呀!老师,可以不写吗?”他们不认为写作是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需要。一个声音,猜出一幅幅自然和谐的乡村风景画,为了继续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了有效引导学生继续追忆熟悉的乡村生活,同时开拓学生习作的思路,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教师应及时转换场景,从另一个角度去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师:城里的一些朋友从没到过农村,他们对乡村生活充满好奇。如果有一天,我们和他们通电话了,他们会问我们什么问题呢?
生:乡下哪一处风景最美呢?
生:放学后都去哪儿玩?玩些什么呢?
生:农民伯伯是怎么种花生、插秧的……
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转变身份,变成一个长期住在城里、对乡村生活充满好奇的人,一下子提出了好多问题。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对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明晰表达的角度:哪些风景最有乡村特色?乡下生活中什么最有趣?其实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明确这次习作可以写什么,而不是单纯由教师指导可以写什么,变被动地接受、抵触为主动的学习、构思。
三、开拓精彩表达的思路
教学中,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能够给学生的精彩表达创设更广阔的空间,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虚拟的角色为学生进行交流找到了谈心的对象,让学生有敞开心扉诉说所见所闻的冲动。再加上教者独具匠心的引导,学生的情感闸门就此打开,表达的欲望就更加强烈,思路更加清晰。当他们谈得意犹未尽的时候,让其动笔习作,抒写心中想法,自然下笔如有神了。
师:如果让大家拍摄几张照片寄给城里的朋友。你能说说,你想拍下哪些最有乡村特色的场景呢?
生:我想拍下我们家后面那一大片一大片的农田。农田整整齐齐的,就像棋盘一样。
师:田里都种着哪些庄稼、瓜果呢?
生:田野里,刚刚插好的秧苗像一个个身穿绿军装的小士兵,整齐地排着队;一个个像灯笼一样的茄子挂满枝头;一棵棵花生苗悄悄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人们是怎么插秧的?你插过秧吗?
生:人们头戴草帽,弯着腰,一手拿着一大捆的秧苗,另一手则从中不断地撷取一小撮,把秧苗插入水田里。有一次,我向爸爸妈妈学起了插秧,结果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变成可以以假乱真的大泥人了。
师:虽然变成泥人了,但从刚才这位同学神采飞扬的描述中,我想他一定感受到了干农活的乐趣。除了干农活的乐趣,农村的孩子还有什么新鲜有趣的玩法吗?
生:有呀,那太多了。到草地上捉蟋蟀;到溪边钓鱼;在树上荡秋千、吹“叶笛”。
生:还有,在空地上建土窑烤地瓜;到龙眼树上摘龙眼……
师:真是太有趣了。城里的朋友听了一定也想参加你们的活动。除了田野里的风景之后,我们还可以拍下哪些独特的风景……
在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引导下,学生精彩的语言层出不穷:有的介绍田园美丽的风景;有的描述富有农村特色的趣味生活;有的介绍家里别有风趣的小院;有的汇报了他所了解到的新旧农村的变化……在这一环节中,教者通过与学生的精彩对话,开拓学生的表达思路,引导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向远在城里的朋友介绍生活中熟悉的风景。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清晰,也就能开心地写下一篇篇优美的写景佳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话是习作的前提,习作则是对话的延伸。学生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启发、借鉴,进而模仿、创新。有了充分的对话交流做积淀,习作的难度就减缓了,学生就不愁无话可写了,一篇篇优秀的习作就在精彩的对话中悄然生成。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
[2]《教会学生写作》[美]麦基沃著 晋学军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