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巧借信息技术创设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
【作者】 史圣杰 杨俊美
【机构】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南隅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与黑板、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 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进一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创设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创设;喜欢;数学课堂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育要使人愉悦,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也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新课标中也指出,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再被动的跟着教师和教材走,充分发挥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数学呢?我的课堂有人买单吗?我想:我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我要积极去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和载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图像、声音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 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习惯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我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就用故事导入:小明和小红分苹果,他们应该怎样分,分得苹果才能一样多呢?同时电脑出示4个苹果,同学们马上会回答每人2个。课件用动画演示4个苹果变成2个苹果,我接着问:又该怎样分呢?学生会回答每人1个。课件演示2个苹果再变成1个苹果,教师又问该怎样分?学生的回答是每人一半。这时我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那么一半在数学中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数。板书课题。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展现知识形成过程。
随着新课程颁布实施,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重视儿童的兴趣、特点,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以静态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而多媒体课件用动态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不仅能活现教材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显示屏幕上先画出一个传授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再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进率较容易理解,只是元和分之间的进率理解不够透彻,这时我用电脑出示由1个1元的硬币变成10个1角的硬币,然后1角的硬币又逐个变成1分硬币,这样1个10,2个10,3个10,……也就是10个10,所以最后得出1元等于100分。这样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投入学习。
三、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巧妙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它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我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体会很深。圆面积的推导公式是这一课的重点,也是这一课的难点,我在课前利用电脑把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制作成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先分16份,然后通过动画演示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和原来的圆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剪拼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会回答:剪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你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再演示拼32份、64份……转化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开发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关系?小组合作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也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现实的生活材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还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求实效性。我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在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已上网查找有关本节课的数据,课上汇报。他们查找到的材料有中国土地面积,中国人口,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国民生产总值……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轻松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材“活“起来,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五、利用多媒体体验数学之“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恰当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最佳作用点进行辅助教学,既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我们应大力提倡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数学教学。今后,我们全体教师要共同努力,去开发、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数学教学就会借助信息技术,还孩子一个喜欢的数学课堂,开创出一片教育新天地!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创设;喜欢;数学课堂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育要使人愉悦,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也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新课标中也指出,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再被动的跟着教师和教材走,充分发挥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数学呢?我的课堂有人买单吗?我想:我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我要积极去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和载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图像、声音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 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习惯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我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就用故事导入:小明和小红分苹果,他们应该怎样分,分得苹果才能一样多呢?同时电脑出示4个苹果,同学们马上会回答每人2个。课件用动画演示4个苹果变成2个苹果,我接着问:又该怎样分呢?学生会回答每人1个。课件演示2个苹果再变成1个苹果,教师又问该怎样分?学生的回答是每人一半。这时我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那么一半在数学中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数。板书课题。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展现知识形成过程。
随着新课程颁布实施,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重视儿童的兴趣、特点,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以静态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而多媒体课件用动态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不仅能活现教材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显示屏幕上先画出一个传授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再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对元和角之间的进率较容易理解,只是元和分之间的进率理解不够透彻,这时我用电脑出示由1个1元的硬币变成10个1角的硬币,然后1角的硬币又逐个变成1分硬币,这样1个10,2个10,3个10,……也就是10个10,所以最后得出1元等于100分。这样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投入学习。
三、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巧妙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它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我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体会很深。圆面积的推导公式是这一课的重点,也是这一课的难点,我在课前利用电脑把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制作成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先分16份,然后通过动画演示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和原来的圆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怎样剪拼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会回答:剪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你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再演示拼32份、64份……转化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开发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关系?小组合作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也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现实的生活材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还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讲求实效性。我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在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已上网查找有关本节课的数据,课上汇报。他们查找到的材料有中国土地面积,中国人口,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国民生产总值……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轻松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教材“活“起来,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五、利用多媒体体验数学之“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宏观、微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恰当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最佳作用点进行辅助教学,既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我们应大力提倡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数学教学。今后,我们全体教师要共同努力,去开发、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数学教学就会借助信息技术,还孩子一个喜欢的数学课堂,开创出一片教育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