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作者】 朱 苓

【机构】 新疆石河子150团小学



【正文】  今年五月出我校围绕“有效课堂教学”举行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讲赛活动,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一课,受到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从飞蛾求生、转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这对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因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难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先让学生交流知道的珍惜生命的名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始,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关注生命,再品读词句,感受生命然后通过资料的交流,情感升华,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即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让人生更有意义。下面就上课情况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课文以“生命”为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导学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再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事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再在班级里交流,抓住“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生命观。而且又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朗读课题中,切身体会到“生命”这一沉重话题的意义。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生命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用认真、郑重、自豪地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飞蛾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从对杏林子的介绍中让学生体会到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联系实际生活举个例子来说说怎样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杏林子的决定就是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的阅读方法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感悟“如何让自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学生列举了雷锋、保尔、革命先烈等人物。通过简单了解人物的事迹,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1.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了让某些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个事例中占用时间比较长,以致课堂密度较大,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尽管本节课的效果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内容。
  2.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了让某些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个事例中占用时间比较长,以致课堂密度较大,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3.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4.对朗读的指导只停留在读出自己的感受,而没有进行细致的指导分析。
  5、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到位,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6.文中的一个亮点,让学生书写生命感言,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落实在课堂上,没有达到检验学生对生命理解的程度。这是一个最大的遗憾。
  其实上完这堂课,更多的思考:作为新课改一线的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课文,人文性更重了。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又该怎样合理地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呢?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切实做好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