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语言激趣技巧
【作者】 陆琦琦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孙集学区宋寨中学
【正文】 【摘 要】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的一种重要心理因素,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有兴趣就学得主动,就会全神贯注、思维敏捷,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没有兴趣、被动应付,就会精神涣散,反应迟钝。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激趣;兴趣培养;技巧;方法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要求参与相应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兴趣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巴甫洛夫认为:“只有符合人的兴趣的工作才容易实现,才卓有成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早已认识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一、语言激趣的要求
语言激趣应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只有建立在正确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才能使讲课时生雅趣,提问时有情趣,答问时有理趣。
1、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阅历不深、辨别力不强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真善美的辨别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因而课堂教学的激趣,必须具有教育性和思想性,主要体现在激趣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所以应杜绝一切华而不实、低级粗俗的语言进入课堂,确保课堂教学的严肃性。
2、趣味性与一致性的统一。课堂上激趣语言的根本价值在于导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课堂气氛,因而激趣语言应与课堂教学的诸元素保持高度一致,任何背离课堂教学的诸元素,追求浅薄的课堂“效果”的语言,都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甚至还会产生一种逆向导引,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容的一致性。激趣语言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一味的追求趣味性的语言,否则,会降低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和教学效果。其二是心理和生理的一致性。激趣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情境心理。中学生阅历浅,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奇闻轶事、顺口溜、笑话等要杜绝引进课堂,要充分挖掘用童话、寓言、神话或广告、相声、小品、科学家的故事、网络信息等作为素材的激趣语言。同时,激趣要符合学生的情境心理,如传统的节日、特殊事件等。
3、科学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形象性是教学艺术的第一突出特征。形象性教学是指教师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手势、动作、板书、多媒体等手段讲解和表现抽象的、理性的知识。科学性是指激趣语言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和语言运用学基本原则,激趣语言的形象、鲜明、生动虽可激活学生的大脑,引起学生的注意,但要注意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描述情境引用材料要娓娓动听;阐述问题、剖析问题应言简意赅;修辞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令人回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4、和谐性与奇异性的统一性。和谐性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美学法则。具体表现为形体在大小上是成比例的,在排列组合上是井然有序的,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各部分之间在变化中的互相印证。奇异性是与和谐性相配置的一个美学法则,它表现为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的某些不和谐、不协调、不一致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同样可以给人带来美感。和风细雨,娓娓动听的教学是美的,但单纯的和谐容易使人倦怠或疲劳,而奇异往往刺激注意,更能反衬出和谐的美感,在讲究和谐的基础上的奇异性是激趣语言的精华所在。因为没有奇异的和谐是平淡的,呆板的,缺乏足够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例如笔者在做蔗糖与浓硫酸的“黑色面包”实验时,“无意识地”碰了一下烧杯外壁,突然惊叫一声,并装成灼伤状,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加深了学生对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印象,促进了记忆。
二、语言激趣的方法
现代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现代信息传媒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敏感地捕捉、筛选、整合出为教学所用的信息。教学激趣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现代信息传媒,但如何将整合的信息输出还要有正确的方法。
1、妙语成趣。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而教师的语言则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高雅与低俗,准确与不准确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恰当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幽默教学语言的取材,主要来源于:①文学故事和诗词。例如在讲碳酸钙时,笔者引用了《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既生动、准确地概括了石灰的来历、制取和用途,又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给学生以人生哲理的启迪。②流行歌曲。现代中学生中的追星族很多,能唱不少新潮歌曲,其中不乏妙歌雅曲,教学中以某些歌曲作引或作结,可引起师生感情共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③成语典故、民谣、民谚、俗语、歇后语。④童话、寓言、神话、传记。⑤相声、小品、小幽默、笑话、喜剧、漫画中的趣语。⑥精彩广告词。⑦互联网上的流行语等。
2、直观引趣。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某项知识也好,某一个事物也好,如果用语言解释,可能说了半天学生仍然不甚理解。如果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影、投影、模型、实验等直观形式并配以幽默的语言、手势,在教学中就会收到解文释义,画龙点睛的积极效应,而且形式灵活,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学生一目了然。例如在讲乙醇的性质时,笔者将一弯成螺旋状的铜丝,从酒精灯的外焰移向焰心,从焰心又移向外焰,让学生观察这一系列变化,使学生处于积极的观察和思考之中,这种融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实验(或其它直观教学形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对比,使学生在快乐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设疑激趣。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教师一方面要善于设疑,巧于点化,启发解疑,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学习精神的发挥,智慧火花的迸发。另一方面设疑要注意坡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旧知识到新内涵,由常规到有创意。启发引导要着眼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如笔者在讲“喷泉现象”时,学生受传统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在水中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做了氨气“喷泉”实验后,可设疑如下:二氧化硫气体能否在溶液中形成“喷泉”呢?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能使二氧化硫形成“喷泉”;接着教师又设疑: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在碱中的溶解度大,在什么情况条件下会形成喷泉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能否形成喷泉,关键要看溶液和气体之间能否通过反应或溶解造成体系与外环境的压强差。
4、激励促趣。激励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常用也是最有实效的手段,激励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强大的情绪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有些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愿望的一个直接因素是学习上常受挫失败,而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设疑,变“淘汰教育”为“成功教育”。常用的激励方法有:①赞许,赞许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让学生处于成功的刺激之中,兴趣就会陡然而增。②奖赏,奖赏是更高一级的赞许,它能使学生的兴趣趋于稳定。③竞争,学习中的竞争,无论以何种形式,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作为引导者要善于察其颜观其行,在课堂提问或演板时,比较简单的问题和练习,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难度大的问题或练习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当他们不能顺利完成时应给予点拨,若能顺利完成,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愉快,使他们的学习常处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鼓舞学习斗志。
5、形象生趣。教学的形象性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能使学习者在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之间架起最适合自己学习的“认知桥梁”,发展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使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教学的形象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想语言生动形象,语言必须有充实的内容,如果言之无物,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也达不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目的。因而,教师只有充分备课,做到胸有成竹,讲课时才能有血有肉。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不仅要精通教材内容,而且要善于把书面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口头语言。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实际心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举其所知,结合学生的语言,言其所懂,使教学语言达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效果。如在讲解金属键时,说自由电子沉浸在金属阳离子的海洋之中,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金属键这一概念。
(2)贴切的比喻。贴切的比喻,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形似,更重要的在于同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符合教学情境。这样的比喻才是有生命的比喻。如在讲物质的用途时,将煤比喻成工业的粮食,硫酸比喻成工业的血液等,这些形象比喻会使学生被触动,被感染,而相应的知识被贮存。
(3)类比。即抓住教学内容和已教过的内容或课外知识,将材料中可以进行类比之处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方法是现代比较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更好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先让学生复习初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两者对比起来,更能加深理解;如分析气体发生装置时,先让学生回忆常见气体的制法,从而总结出“固——固(加热型)”、“固——液(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由此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气体的制法。
总之,语言激趣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运用激趣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当教师以智慧之光开启学生的激情心智后,教师也就把课教活了。但激趣的方法并非仅仅上述几种,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探索,灵活运用,才能做到寓教于乐,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成为“愉快的艺术”。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激趣;兴趣培养;技巧;方法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要求参与相应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兴趣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巴甫洛夫认为:“只有符合人的兴趣的工作才容易实现,才卓有成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早已认识到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一、语言激趣的要求
语言激趣应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只有建立在正确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才能使讲课时生雅趣,提问时有情趣,答问时有理趣。
1、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阅历不深、辨别力不强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真善美的辨别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因而课堂教学的激趣,必须具有教育性和思想性,主要体现在激趣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所以应杜绝一切华而不实、低级粗俗的语言进入课堂,确保课堂教学的严肃性。
2、趣味性与一致性的统一。课堂上激趣语言的根本价值在于导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课堂气氛,因而激趣语言应与课堂教学的诸元素保持高度一致,任何背离课堂教学的诸元素,追求浅薄的课堂“效果”的语言,都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甚至还会产生一种逆向导引,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容的一致性。激趣语言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一味的追求趣味性的语言,否则,会降低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和教学效果。其二是心理和生理的一致性。激趣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情境心理。中学生阅历浅,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奇闻轶事、顺口溜、笑话等要杜绝引进课堂,要充分挖掘用童话、寓言、神话或广告、相声、小品、科学家的故事、网络信息等作为素材的激趣语言。同时,激趣要符合学生的情境心理,如传统的节日、特殊事件等。
3、科学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形象性是教学艺术的第一突出特征。形象性教学是指教师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手势、动作、板书、多媒体等手段讲解和表现抽象的、理性的知识。科学性是指激趣语言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和语言运用学基本原则,激趣语言的形象、鲜明、生动虽可激活学生的大脑,引起学生的注意,但要注意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描述情境引用材料要娓娓动听;阐述问题、剖析问题应言简意赅;修辞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令人回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4、和谐性与奇异性的统一性。和谐性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美学法则。具体表现为形体在大小上是成比例的,在排列组合上是井然有序的,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各部分之间在变化中的互相印证。奇异性是与和谐性相配置的一个美学法则,它表现为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的某些不和谐、不协调、不一致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同样可以给人带来美感。和风细雨,娓娓动听的教学是美的,但单纯的和谐容易使人倦怠或疲劳,而奇异往往刺激注意,更能反衬出和谐的美感,在讲究和谐的基础上的奇异性是激趣语言的精华所在。因为没有奇异的和谐是平淡的,呆板的,缺乏足够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例如笔者在做蔗糖与浓硫酸的“黑色面包”实验时,“无意识地”碰了一下烧杯外壁,突然惊叫一声,并装成灼伤状,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加深了学生对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印象,促进了记忆。
二、语言激趣的方法
现代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现代信息传媒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敏感地捕捉、筛选、整合出为教学所用的信息。教学激趣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现代信息传媒,但如何将整合的信息输出还要有正确的方法。
1、妙语成趣。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而教师的语言则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高雅与低俗,准确与不准确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恰当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幽默教学语言的取材,主要来源于:①文学故事和诗词。例如在讲碳酸钙时,笔者引用了《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既生动、准确地概括了石灰的来历、制取和用途,又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给学生以人生哲理的启迪。②流行歌曲。现代中学生中的追星族很多,能唱不少新潮歌曲,其中不乏妙歌雅曲,教学中以某些歌曲作引或作结,可引起师生感情共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③成语典故、民谣、民谚、俗语、歇后语。④童话、寓言、神话、传记。⑤相声、小品、小幽默、笑话、喜剧、漫画中的趣语。⑥精彩广告词。⑦互联网上的流行语等。
2、直观引趣。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某项知识也好,某一个事物也好,如果用语言解释,可能说了半天学生仍然不甚理解。如果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影、投影、模型、实验等直观形式并配以幽默的语言、手势,在教学中就会收到解文释义,画龙点睛的积极效应,而且形式灵活,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学生一目了然。例如在讲乙醇的性质时,笔者将一弯成螺旋状的铜丝,从酒精灯的外焰移向焰心,从焰心又移向外焰,让学生观察这一系列变化,使学生处于积极的观察和思考之中,这种融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实验(或其它直观教学形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对比,使学生在快乐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设疑激趣。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教师一方面要善于设疑,巧于点化,启发解疑,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学习精神的发挥,智慧火花的迸发。另一方面设疑要注意坡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旧知识到新内涵,由常规到有创意。启发引导要着眼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如笔者在讲“喷泉现象”时,学生受传统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在水中溶解度很大的气体才能形成“喷泉”。做了氨气“喷泉”实验后,可设疑如下:二氧化硫气体能否在溶液中形成“喷泉”呢?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能使二氧化硫形成“喷泉”;接着教师又设疑: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在碱中的溶解度大,在什么情况条件下会形成喷泉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最后学生们得出结论:能否形成喷泉,关键要看溶液和气体之间能否通过反应或溶解造成体系与外环境的压强差。
4、激励促趣。激励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常用也是最有实效的手段,激励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强大的情绪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有些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愿望的一个直接因素是学习上常受挫失败,而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设疑,变“淘汰教育”为“成功教育”。常用的激励方法有:①赞许,赞许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让学生处于成功的刺激之中,兴趣就会陡然而增。②奖赏,奖赏是更高一级的赞许,它能使学生的兴趣趋于稳定。③竞争,学习中的竞争,无论以何种形式,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时,作为引导者要善于察其颜观其行,在课堂提问或演板时,比较简单的问题和练习,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难度大的问题或练习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当他们不能顺利完成时应给予点拨,若能顺利完成,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愉快,使他们的学习常处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鼓舞学习斗志。
5、形象生趣。教学的形象性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能使学习者在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之间架起最适合自己学习的“认知桥梁”,发展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使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教学的形象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想语言生动形象,语言必须有充实的内容,如果言之无物,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也达不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目的。因而,教师只有充分备课,做到胸有成竹,讲课时才能有血有肉。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不仅要精通教材内容,而且要善于把书面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口头语言。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实际心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举其所知,结合学生的语言,言其所懂,使教学语言达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效果。如在讲解金属键时,说自由电子沉浸在金属阳离子的海洋之中,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金属键这一概念。
(2)贴切的比喻。贴切的比喻,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形似,更重要的在于同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符合教学情境。这样的比喻才是有生命的比喻。如在讲物质的用途时,将煤比喻成工业的粮食,硫酸比喻成工业的血液等,这些形象比喻会使学生被触动,被感染,而相应的知识被贮存。
(3)类比。即抓住教学内容和已教过的内容或课外知识,将材料中可以进行类比之处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方法是现代比较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更好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先让学生复习初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两者对比起来,更能加深理解;如分析气体发生装置时,先让学生回忆常见气体的制法,从而总结出“固——固(加热型)”、“固——液(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由此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气体的制法。
总之,语言激趣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运用激趣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当教师以智慧之光开启学生的激情心智后,教师也就把课教活了。但激趣的方法并非仅仅上述几种,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探索,灵活运用,才能做到寓教于乐,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成为“愉快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