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作者】 刘 璐
【机构】 新疆轮台县第一小学
【正文】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模式因简单,效率不高,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需要模式,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获得语文素养培养的有效平台。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课堂上教学模式有了重大创新。我县课改的要求是各校要有自己的课改模式,课堂要有彰显自我校级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我们教师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大量探索。《语文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活动的实质是“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及方法”三个维度的融合。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摸索、探讨、交流、总结阅读教学,形成一个优化的模式,我们把这个模式总结为:导、听、突、说。
一、导
导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作用巨大,担当着学生聚焦视野、收心到学习中来,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的担当。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提高导入教学实效。导入课文。学生读课题,旧知识与新课题产生初次碰撞。我们知道,课文题目,又称文眼,它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蕴的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窥视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抓住它的特点进行研读,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或开门见山,或管中窥豹,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谈读课题的收获,并鼓励学生读课题时勇敢质疑。用儿童的要求来要求儿童,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让他们的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发展。在导的这一环节,我们主要要求学生一是读,读懂读透,二是质疑,产生探寻动机,三是讨论可能写些什么;就是这样三步,读课题、思课题和话课题,导的教学效果就提升了,
二、听
听读全篇课文。可以由老师范读,可以请学生范读,可以抽一个小组的同学范读,也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播放磁带录音。学生在示范朗读中,提高朗读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和主要信息载体。让学生听读后,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个步骤中,让学生与课文初步碰撞,产生兴趣。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听读,不是目的,只是我们要求学生达成这样几个目的的手段,一是从听读中感知内容,二是模仿读的方法、语调和速度,发展朗读能力。当学生在听读中知道了读的方法,自主朗读就有了兴趣,学得就更认真了。这对于我们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我们应加强这一点,又特别是在中低段,他们朗读能力还差的时候,听读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
三、突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解决问题。合作的问题可以是课前质疑提炼的问题,也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设问,还可以由老师设计合作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开发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关键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阅读中去。只有真正强化“阅读自主”“阅读创新”的意识,才能弘扬人文精神,达到阅读者心灵的自由和主体的创造。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先给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其形成自己的意见,在形成意见的过程中圈、画、点、批;再通过小组合作,合作的过程中分工明确,意见达成一致,最后进行汇报。“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知识进行深度碰撞,产生体验。
四、说
说,即交流讨论,分享自己小组合作的成果。其实就是小组合作后的汇报,这是整个课堂的精华。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汇报为主,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围绕合作的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想学生说出成果,说得有质量效果,就必须让他们明确“说”的目的和任务,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尽情表达。例如,在教学《乌塔》时,这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相紧密。教学中我们就可采取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课文的学习。其程序是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解决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课文的主题,总结需要向乌塔学习的地方。学生们首先组成学习小组,按照教师的布置,一项项的完成学习任务,由易到难,由字词的学习到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到思想情感方面的提升。学生们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讨论交流,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学生们结合乌塔的做法,同自己进行对比,讨论得非常热烈,各有不同想法和收获,高效地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点拨”、“启发”、“引导”、“激励”,教师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拓展阅读思维的空间,在理解的基础上感言辨体,入情得意,并且能够学会运思及物,达到迁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当你真的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时,你会发现学生思维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他们的想法超越了老师的想法,使你觉得学生的潜力无限。让学生与文本及文本的时代背景进行重度碰撞时,他们就形成了成功体验,提升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那种“题海战术”模式。这需要我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方法。我相信,有了我们的点滴探索,就会有学生更加灿烂的明天来回报。阅读教学如此,语文教学也就如此。
参考文献:
[1]宋玲,浅谈如何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2012年。
[2]俞利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年。
[3]李冬梅,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读书文摘,2014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课堂上教学模式有了重大创新。我县课改的要求是各校要有自己的课改模式,课堂要有彰显自我校级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我们教师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大量探索。《语文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活动的实质是“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及方法”三个维度的融合。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摸索、探讨、交流、总结阅读教学,形成一个优化的模式,我们把这个模式总结为:导、听、突、说。
一、导
导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作用巨大,担当着学生聚焦视野、收心到学习中来,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的担当。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提高导入教学实效。导入课文。学生读课题,旧知识与新课题产生初次碰撞。我们知道,课文题目,又称文眼,它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蕴的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窥视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抓住它的特点进行研读,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或开门见山,或管中窥豹,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谈读课题的收获,并鼓励学生读课题时勇敢质疑。用儿童的要求来要求儿童,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让他们的童真、童趣、童稚得到自由发展。在导的这一环节,我们主要要求学生一是读,读懂读透,二是质疑,产生探寻动机,三是讨论可能写些什么;就是这样三步,读课题、思课题和话课题,导的教学效果就提升了,
二、听
听读全篇课文。可以由老师范读,可以请学生范读,可以抽一个小组的同学范读,也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播放磁带录音。学生在示范朗读中,提高朗读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和主要信息载体。让学生听读后,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个步骤中,让学生与课文初步碰撞,产生兴趣。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听读,不是目的,只是我们要求学生达成这样几个目的的手段,一是从听读中感知内容,二是模仿读的方法、语调和速度,发展朗读能力。当学生在听读中知道了读的方法,自主朗读就有了兴趣,学得就更认真了。这对于我们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我们应加强这一点,又特别是在中低段,他们朗读能力还差的时候,听读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
三、突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解决问题。合作的问题可以是课前质疑提炼的问题,也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设问,还可以由老师设计合作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开发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关键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阅读中去。只有真正强化“阅读自主”“阅读创新”的意识,才能弘扬人文精神,达到阅读者心灵的自由和主体的创造。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先给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其形成自己的意见,在形成意见的过程中圈、画、点、批;再通过小组合作,合作的过程中分工明确,意见达成一致,最后进行汇报。“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与文本知识进行深度碰撞,产生体验。
四、说
说,即交流讨论,分享自己小组合作的成果。其实就是小组合作后的汇报,这是整个课堂的精华。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汇报为主,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读中想,读中悟,围绕合作的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想学生说出成果,说得有质量效果,就必须让他们明确“说”的目的和任务,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尽情表达。例如,在教学《乌塔》时,这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相紧密。教学中我们就可采取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课文的学习。其程序是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解决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课文的主题,总结需要向乌塔学习的地方。学生们首先组成学习小组,按照教师的布置,一项项的完成学习任务,由易到难,由字词的学习到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到思想情感方面的提升。学生们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讨论交流,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学生们结合乌塔的做法,同自己进行对比,讨论得非常热烈,各有不同想法和收获,高效地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点拨”、“启发”、“引导”、“激励”,教师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拓展阅读思维的空间,在理解的基础上感言辨体,入情得意,并且能够学会运思及物,达到迁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当你真的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时,你会发现学生思维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他们的想法超越了老师的想法,使你觉得学生的潜力无限。让学生与文本及文本的时代背景进行重度碰撞时,他们就形成了成功体验,提升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那种“题海战术”模式。这需要我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方法。我相信,有了我们的点滴探索,就会有学生更加灿烂的明天来回报。阅读教学如此,语文教学也就如此。
参考文献:
[1]宋玲,浅谈如何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2012年。
[2]俞利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年。
[3]李冬梅,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读书文摘,20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