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策略之我见

【作者】 张 琼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文化小学



【正文】  由于学生生活的空间狭窄,接触的人和事比较少,对于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却熟视无睹,缺乏观察提炼素材的能力,这是我校孩子,也是普通学生都存在的作文无话可说、言之无物的主要原因。加之学生整天困在电视、游戏、手机里,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造成词汇贫乏、词不达意,多数学生表现为记流水账。加之老师指导得“少”“空”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除了让学生多读多练以外,我采取了“培养仔细的观察力”、“送货上门找素材”、“授人以渔给方法”的策略来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的。
  一、培养仔细的观察力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亲身体验,作文要真情实感,这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认真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鼓励学生在观察时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皮肤触摸,用嘴尝,以获取权证而深刻的观察印象。有时为了了解观察对象的硬度、轻重、光滑度及特性,还可以用手摸一摸,拿一拿,捏一捏,以增强观察的效果。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要要求他们及时做好观察记录,以便写作时使用。写“连续观察日记”:如“种子成长记”、“饲养小动物”等类型作文。这种长时期的观察日记就能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写文章做好准备,还会使观察力得到有效的发展。本期我在上完四年级二单无的教材时,就采用此法,让学生将自己的种子实验,或所养的动物进行一周的连续观察,每天作下记录,后来将一周的日记展开,综合成一篇观察习作,收效甚好。
  记得去年我让三年级学生观察一截红丝绒,学生兴趣很浓,运用我所讲的观察方法,又摸又看,用尺子量,还在手指上绕一绕,观察完形状后,我提醒他们要发挥想象,想象与红丝线有关的内容,于是孩子想到用它编制成中国结,用它制成挂饰的吊坠须......由此看出,学生的观察力一旦被激发,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老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掌握观察顺序,力求让学生将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观察中立足于眼前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唤起以往的生活经验,并将它们化成美好的画面。使学生激情于怀,文思泉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内容丰富,形象感人。
  二、送“货”上门找素材
  作文“无话可说”的感受使学生苦恼不已。作为老师如何在创新作文素材的生成上下工夫,使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粮食”,多方“积粮”。我在指导写作中不仅为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外,我还尝试了“捕捉偶发事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品尝生活,用手中的笔把生活之中的真善美化为优美、真挚的、深刻的文字。本期我校积极掀起“校园静文化”活动,不让孩子们在学习楼区奔跑、嬉戏、打闹。可有一天,我班两个成绩差,好动的孩子却在楼区内玩起“斗鸡”游戏来,孩子们向我告状,把他俩叫到我办公室来,我给他们宣讲了“静文化“的好处,然后叮嘱他们玩游戏要注意安全,并全告诉他们,我也想知道这种游戏的玩法和带给大家的快乐是什么?于是我让他俩将今天玩游戏的过程按顺序写下来。这两个犯了错误的孩子老老实实的将今天事情的经过写了下来,但没具体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心情来,我为他们一一指导,提出修改意见。结果平时只写几排字的学生,竟然写了整整一篇,我心理一阵窃喜。这个教学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了”生活与语文“的关系。还有我校谭明菊老师让孩子外出时,把看到的美景,或生活中的难忘瞬间先拍成照片,然后形成文的方法也值得借鉴。总之在作文教学中,紧抓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教师再恰如其分地进行写作知识、方法步骤地指导,作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授人以渔给方法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关,很多学生写作文,看到题目以后就咬笔头,抓脑袋,愁眉苦脸,迟迟不能下笔,其原因就是被审题这一关挡住了。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审题法——添加因素法。先谈谈什么叫因素?因素就是作为题目的已知条件,如《爸爸》只有一个已知条件,叫一个因素,《我的爸爸》就有两个因素,《我的好爸爸》就有三个因素。如果在作文时碰到因素少的题目,我们可以在原题目的前面、中间、后面添加新的“因素”,使题目的内容变得具体,中心思想明确了,一看就知道写什么了。如:《班长》这个题目,可以就“班长”这个因素前面加《工作认真负责的班长》、《助人为乐的班长》也可以在“班长”因素后面加《班长为我辅导数学作业》,再如《记一次班队活动》这个题目就可以在题中添加“知识抢答赛”、“讲革命故事”、“给烈士扫墓”等因素。这样学生写什么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地显现在脑海中了。
  审题准确可以使文章立意鲜明,但如果构思不好,仍然写不出好文章,因此我们必须交给学生构思方法。小学生往往把一件事情记成流水帐,没主次之分,就是没有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去安排文章的段落层次,段落层次就像连绵起伏的山峰一样,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一峰接着一峰,一山连着一山,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们只要把握住了事情发展的脉络,就能很快把文章构思好,而且确定详略。
  譬如人生病这件事,发病以后就要去医院找医生,医生看病时免不了要问病情,做各种检查,诊断后自然开处方拿药,紧接着打针吃药。这样虽然有条理,却不能突出重点,不能表达一个中心。怎样克服这个毛病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确定主要情节在何处,所谓“主要情节”就是能反映事情的本质内容和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情节就是重要情节。像上面举的生病看医生的例子,生病是事情的主体内容,因此,病情是非写不可的,而且要写具体一点,不能简单地写“我生病了,去看医生”就完事了。生的什么病?有什么症状?什么地方难受等,这些都要写。如果你的文章中心思想就是表现医生高尚的医德和认真负责的精神,那么医生询问病情,听诊,量体温等情况则是重要情节,当然得写具体一点,自己吃药和病愈的情况,就要略写,只要确定中心思想不同,主要情节就不同。因为主要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中心思想。
  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学习,是素质教育最有利的阵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索作文新方法,不断提高中段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