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视野下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作者】 曹文斌
【机构】 安徽省青阳中学
【正文】 【摘 要】 中学生在阅读古典诗词阅时以自我为中心的片面同化、错失同化、疏陋同化现象普遍。从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角度看就是没有形成“选择”——“阅读”——“反应”的良性阅读循环圈。因此教师要成为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引领者,帮助中学生建构起有效的古典诗词阅读选择——阅读——反应的循环圈,并使之螺旋上升,让中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古典诗词阅读者”[1]。本研究试图通过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建立有效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模式,从而探索一条走出中学古典诗词阅读教学困境的路子。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古典诗词;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分析;探究
一、中学古典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2]。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象、娴熟的技巧,和谐的声韵,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高度集中地体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这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3]。
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时常常感到事倍功半,中学生视中学古典诗词阅读为畏途,原因之一就是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1、暗示性。古典诗词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写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4]2、跳跃性,古典诗词联想自然,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跳跃自如,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3、凝练性,凝练,指语言,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4、时代性,“诗歌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的时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古诗词是文化的载体。作者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人文习俗,及诗人自己的追求旨趣在诗中可能有体现,古诗词意思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时代的久远造成了中学生理解的障碍。其二,阅读的能力层级要求过高。考纲要求考察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 D,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其三,中学生阅读量不足,并且没有形成古典诗词阅读相关的知识系统。
鉴于这些原因,教师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方面收效甚微。中中学生在阅读古典诗词阅时以学自我为中心的片面同化、错失同化、疏陋同化现象普遍。从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角度看就是没有形成选择——阅读——反应的良性阅读循环圈。因此教师要成为中学生正确教学的引领者,帮助中学生建构起有效的古典诗词阅读选择——阅读——反应的良性循环圈。并使之螺旋上升,让中中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古典诗词阅读者”。
二、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视野下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一)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
艾登·钱伯斯(Aidan Chambers)1934年出生于英国英格兰, 是英国当代著名的青少年文学大师,除小说创作之外,钱伯斯近年来还大力推动儿童阅读活动,著有《打造儿童阅读环境》(1991)、《告诉我;儿 童、阅读和讨论》(1993)等。钱伯斯于2002年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所颁发的被誉为“小诺贝尔奖”的最高奖项“安徒生奖”。
在钱伯斯的每一本讨论儿童阅读的书中,都会有一个如下示意图[5],展示他有关儿童阅读理论最核心的要素。这种循环理论打破了Caroll(1964)阅读沿着‘视觉刺激→口头重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程。”重视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示意图[6
他认为,每一次阅读都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每一个活动引导至下一个活动。但是阅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线型的,从A到Z,而更象是一个循环圈,活动的结束将回到开始。需要说明的是,他的循环圈并不是封闭的、单调重复的,在选择——阅读——反应的良性阅读循环中,他所致力的是让这个循环圈产生螺旋上升的力量。
(二)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视野下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1、选择。钱伯斯认为所有的阅读从选择开始。因此在开始阅读前,必须有足够的图书储备可供选择。图书应该是可以接近的,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教师首先精选古典诗词相关书籍建立一个中学生可使用,可接近的古典诗词阅读资料库。
中学生古典诗词推荐阅读一览表
建立一个经常性开放的阅览室,可以让中学生有固定阅读和自由阅读的时间,鼓励中学生做读书笔记。
2、阅读。钱伯斯的阅读是指,“把文字从书页中汲走”。阅读可以有听别人读和自己读两种方式,当然自己读是最终的目的。
(1)在听别人读这个环节,教师应帮助中学生掌握有关古典诗词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鲁梅哈特[7]曾经指出,一个读者不能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就是读者不具备与文章相关的图式。语文阅读研究表明,结构化的知识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题思想作支柱,重点突出、体系简约、易被领会、便于激活[8]。西方学者曾提出阅读模型和课文理解模型。这些模型对提高阅读理解效率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下图是关于古典诗词的陈述性知识,有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典诗词认知结构。
古典诗词陈述性知识结构图
其次教师要帮助中中学生了解古典诗程序性知识: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9]
这两种有关古典诗词的陈述性和程序性图式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综合图式,才具有应用性,从不同的方面为阅读古典诗词理解提供合适的图式。另外,在教学中可以辅助进行一些古文化知识讲座,古诗词发展沿革介绍,古诗词创作指导,古诗词音律,意象讲座等使中学生的古典诗词知识系统化。读者对阅读材料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掌握得越多,其对古典诗词的理解程度就越深。螺旋上升的可能性就越大。
(2)在自己读这个环节。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感受。中学生应运用有关古典诗词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并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感受。
3、反应。钱伯斯认为阅读任何东西都会产生反应,为了帮助孩子们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必须关注这样两种反应:第一种是,很欣赏某本书,希望能重新体验一遍快乐。我们回到了阅读循环圈的起点,重新选择、重新开始。第二种是,很欣赏某本书,有交流表达的欲望,如果恰当引导,也能帮助阅读者的循环圈进入螺旋上升。
这个环节教师要尊重中学生的初读体验允许个性化解读,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有关古典诗词活动,搭建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QQ群或者局域网,校报,班刊,沙龙),建立以肯定为主的评价方式,激发呵护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中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用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是整个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循环圈的中心
需要强调的是,钱伯斯并不否认阅读学习者之间相互进行学习的效果,但他认为“阅读既是艺术也是工艺”,也就是说,仅仅去了解别人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因此有能力、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10]
在古典诗词阅读循环圈中教师的作用很关键,包括选择环节图书资料准备,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环节古典诗词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传授,示范阅读展示,反应环节交流平台的搭建。
(二)中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循环应重视阅读时间和阅读量的积累
现代心理学认为,形成阅读图示的例子至少是两个这样才能从中抽取其共同的特征。比如学习怀古诗,至少在学习完《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和《咏怀古迹》其二(杜甫),中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排除、概括,最后归纳出怀古诗这个图示的常量和变量,这样才能实现怀古诗阅读能力的循环上升。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循环应重视阅读时间和阅读量的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时和量的积累有助于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能力的螺旋上升。
总之,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揭示了阅读过程的内在机制和规律。通过阅读循环,促进中学生的古典诗词自主知识建构,能够深入到阅读心理的根本环节。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11],当中学生掌握了有关古典诗词的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中学生的古典诗词阅读与认知结构就可能会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把孩子培养成“自愿的、渴望的、而最为重要的是——有思想的阅读者”[12]从而从真正意义上走出古典诗词阅读难教学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赵缺《无咎诗三百序》,M 商务印书馆
[3]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
[4]钱钟书《谈中国诗》N,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艾登·钱伯斯(1991)
[6]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艾登·钱伯斯(1991)
[7] 鲁梅哈特,美国人工智能专家,曾提出阅读的交互作用理论。
[8]《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
[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
[10](英)钱伯斯 著,蔡宜容 等译商务印书馆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 《告诉我;儿 童、阅读和讨论》【M】钱伯斯(1993)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古典诗词;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分析;探究
一、中学古典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2]。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象、娴熟的技巧,和谐的声韵,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高度集中地体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这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3]。
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时常常感到事倍功半,中学生视中学古典诗词阅读为畏途,原因之一就是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1、暗示性。古典诗词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写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4]2、跳跃性,古典诗词联想自然,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跳跃自如,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3、凝练性,凝练,指语言,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4、时代性,“诗歌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的时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古诗词是文化的载体。作者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人文习俗,及诗人自己的追求旨趣在诗中可能有体现,古诗词意思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时代的久远造成了中学生理解的障碍。其二,阅读的能力层级要求过高。考纲要求考察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 D,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其三,中学生阅读量不足,并且没有形成古典诗词阅读相关的知识系统。
鉴于这些原因,教师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方面收效甚微。中中学生在阅读古典诗词阅时以学自我为中心的片面同化、错失同化、疏陋同化现象普遍。从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角度看就是没有形成选择——阅读——反应的良性阅读循环圈。因此教师要成为中学生正确教学的引领者,帮助中学生建构起有效的古典诗词阅读选择——阅读——反应的良性循环圈。并使之螺旋上升,让中中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古典诗词阅读者”。
二、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视野下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一)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
艾登·钱伯斯(Aidan Chambers)1934年出生于英国英格兰, 是英国当代著名的青少年文学大师,除小说创作之外,钱伯斯近年来还大力推动儿童阅读活动,著有《打造儿童阅读环境》(1991)、《告诉我;儿 童、阅读和讨论》(1993)等。钱伯斯于2002年获得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所颁发的被誉为“小诺贝尔奖”的最高奖项“安徒生奖”。
在钱伯斯的每一本讨论儿童阅读的书中,都会有一个如下示意图[5],展示他有关儿童阅读理论最核心的要素。这种循环理论打破了Caroll(1964)阅读沿着‘视觉刺激→口头重新编码→作出字义反应’这一单向流程。”重视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示意图[6
他认为,每一次阅读都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每一个活动引导至下一个活动。但是阅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线型的,从A到Z,而更象是一个循环圈,活动的结束将回到开始。需要说明的是,他的循环圈并不是封闭的、单调重复的,在选择——阅读——反应的良性阅读循环中,他所致力的是让这个循环圈产生螺旋上升的力量。
(二)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视野下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1、选择。钱伯斯认为所有的阅读从选择开始。因此在开始阅读前,必须有足够的图书储备可供选择。图书应该是可以接近的,为孩子们创造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教师首先精选古典诗词相关书籍建立一个中学生可使用,可接近的古典诗词阅读资料库。
中学生古典诗词推荐阅读一览表
建立一个经常性开放的阅览室,可以让中学生有固定阅读和自由阅读的时间,鼓励中学生做读书笔记。
2、阅读。钱伯斯的阅读是指,“把文字从书页中汲走”。阅读可以有听别人读和自己读两种方式,当然自己读是最终的目的。
(1)在听别人读这个环节,教师应帮助中学生掌握有关古典诗词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鲁梅哈特[7]曾经指出,一个读者不能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就是读者不具备与文章相关的图式。语文阅读研究表明,结构化的知识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题思想作支柱,重点突出、体系简约、易被领会、便于激活[8]。西方学者曾提出阅读模型和课文理解模型。这些模型对提高阅读理解效率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下图是关于古典诗词的陈述性知识,有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典诗词认知结构。
古典诗词陈述性知识结构图
其次教师要帮助中中学生了解古典诗程序性知识: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9]
这两种有关古典诗词的陈述性和程序性图式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综合图式,才具有应用性,从不同的方面为阅读古典诗词理解提供合适的图式。另外,在教学中可以辅助进行一些古文化知识讲座,古诗词发展沿革介绍,古诗词创作指导,古诗词音律,意象讲座等使中学生的古典诗词知识系统化。读者对阅读材料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图式掌握得越多,其对古典诗词的理解程度就越深。螺旋上升的可能性就越大。
(2)在自己读这个环节。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感受。中学生应运用有关古典诗词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并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感受。
3、反应。钱伯斯认为阅读任何东西都会产生反应,为了帮助孩子们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必须关注这样两种反应:第一种是,很欣赏某本书,希望能重新体验一遍快乐。我们回到了阅读循环圈的起点,重新选择、重新开始。第二种是,很欣赏某本书,有交流表达的欲望,如果恰当引导,也能帮助阅读者的循环圈进入螺旋上升。
这个环节教师要尊重中学生的初读体验允许个性化解读,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有关古典诗词活动,搭建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QQ群或者局域网,校报,班刊,沙龙),建立以肯定为主的评价方式,激发呵护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中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用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是整个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循环圈的中心
需要强调的是,钱伯斯并不否认阅读学习者之间相互进行学习的效果,但他认为“阅读既是艺术也是工艺”,也就是说,仅仅去了解别人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因此有能力、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10]
在古典诗词阅读循环圈中教师的作用很关键,包括选择环节图书资料准备,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环节古典诗词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传授,示范阅读展示,反应环节交流平台的搭建。
(二)中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循环应重视阅读时间和阅读量的积累
现代心理学认为,形成阅读图示的例子至少是两个这样才能从中抽取其共同的特征。比如学习怀古诗,至少在学习完《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和《咏怀古迹》其二(杜甫),中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排除、概括,最后归纳出怀古诗这个图示的常量和变量,这样才能实现怀古诗阅读能力的循环上升。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循环应重视阅读时间和阅读量的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时和量的积累有助于中学生古典诗词阅读能力的螺旋上升。
总之,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揭示了阅读过程的内在机制和规律。通过阅读循环,促进中学生的古典诗词自主知识建构,能够深入到阅读心理的根本环节。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11],当中学生掌握了有关古典诗词的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中学生的古典诗词阅读与认知结构就可能会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把孩子培养成“自愿的、渴望的、而最为重要的是——有思想的阅读者”[12]从而从真正意义上走出古典诗词阅读难教学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赵缺《无咎诗三百序》,M 商务印书馆
[3]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
[4]钱钟书《谈中国诗》N,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艾登·钱伯斯(1991)
[6]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艾登·钱伯斯(1991)
[7] 鲁梅哈特,美国人工智能专家,曾提出阅读的交互作用理论。
[8]《钱伯斯阅读循环理论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
[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
[10](英)钱伯斯 著,蔡宜容 等译商务印书馆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 《告诉我;儿 童、阅读和讨论》【M】钱伯斯(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