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 高亦琪

【机构】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第二实验小学



【正文】  近几年,笔者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健康成长?但从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足可见,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对孩子的重要性。下面笔者仅从“语文课,教什么”和“语文课,怎么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语文课,教什么
  语文课,当然要教语文。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规定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而且,“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的独有任务。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舍此,则会失去语文独立设科的理据,语文教师也会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具体来说:
  要教语文,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语文。经历了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章、语言与文化、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纷争,我们终于知道“语文课程所用‘语文’一词,是由以前的小学‘国语’和中学‘国文’演变而来的合称,本来是指学习与教学‘口头语’和‘书面语’、‘白话’和‘文言’的课程”。
  要教语文,还要知道所要学习的“语言文字运用”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更指“掌握一定量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它们熟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构成方式,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学生要学习的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熟练地从别人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信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沟通”。
  要教语文,当然还要懂得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是探求文本意义的能力,这需要传授披文入情的阅读方法。王先霈讲过:“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养成习惯,首先从文本出发,其次才考虑作者、背景等,由文本到作者、到社会、到世界,而不是相反。”“文学专业的学生”如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
  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因“阅读方法和文本体式密切关联”之故,“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同样是要不得的,这样的语文课不能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我们承认“阅读诗歌、戏剧、小说,有不同的方法;阅读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也有不同的方法”,但是,读者面对完全陌生的文本,要通过阅读确定这个文本的“体式”以后,才能依据文本体式确定阅读策略。面对正在学习阅读,还不具备阅读能力、尚未掌握阅读方法的学生,跨越确定文本体式能力的培养,径直传授“这种体式的文章,应该看( 注视点) 什么地方,从这些地方看出( 解码和解释) 什么来”的阅读方法,无异于构筑空中楼阁。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还是先把一切文本当作文章来读更好!
  当然,要教语文,还要知道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是教语文,要知道培养语感是教语文,要知道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教语文,要知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语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教语文……
  二、语文课,怎么教
  英国哲学家吉尔比说:“定义对于论说如同肯定的决议对于行动一样。”这句话告诉人们,知道“什么是什么”,对于“ 怎样做” 这个“ 什么” 具有规定作用。因此,明白了“语文是什么”,也就容易理解“语文怎样教”。教语文,要重视熟读背诵;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借鉴驾驶员培训学校那种“教练讲授、示范”与“学员自主实践、教练相机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一个严密的论证过程——将所教的阅读结论之可接受性和阅读方法之有效性呈现出来供学生感受。
  最关键的是要明白,我们的语文“ 教学” 并不是语文“教育”。“学”与“育”两字的意义决定了教学与教育的不同追求。“教学”作为“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其核心是“课程内容”,追求的是课程内容的传递。这样,语文教学就是“关于语文”的教学,语文是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必将因囿于或侧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放逐或轻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育”作为“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核心是人,追求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也包括健康身心的养成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这样,语文教育就是“基于语文”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开展教育的舞台。语文教育必将突破语文教学的束缚,在关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关注人的培养。可见,语文教育才是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才能立德树人,实现语文教育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超越“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才能服务于党的十九大要求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者,我们还要明白,语文课,要从“教学”到“教育”。“语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且将“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当作语文的责任。“教育的未来应该把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放在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上……换句话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例如解读文本教学,我们就要从中阅读学习中指导学生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做事策略。其实文本的解读方式就是读者的生存方式。“世间事,无巨细,都有古人留下底法程,才行一事,便思古人处这般事如何;才处一人,便思古人处这般人如何,至于起居言动语默,无不如此,久则古人与稽,而动与道合矣。其要在存心,其工夫又只在诵诗读书时便想曰:此可以为我某事之法,可以药我某事之病,如此则临事时触之即应,不待思索矣。”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语文教育”。“语文教育”认为阅读是做事,写作是做事,口语交际是做事;在阅读实践中可以学做事,在写作实践中可以学做事,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可以学做事:学语文就是学习用语言文字做事,学语文就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式学做事。“语文教育”就是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的研习,“‘让学生具备做应做之事的能力’!他们知道什么是‘做……应做之事’,这是‘道’,即合‘道德’的;他们有‘做……的能力’就是‘艺’,即有能力,有本事。”一言以蔽之,学语文,添智慧,增才干!
  总之,笔者希望大家都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能验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足迹,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以上笔者只谈到“语文课,教什么”和“语文课,怎么教”的问题,至于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实践发掘、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