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作者】 陈生盈
【机构】 青海省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 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数学探究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发挥重大的作用。面对探究式教学,我们正处于实践探索的阶段;通过实践把握好其教学规律,才能轻松自如的驾驭它。下面结合我们的实践探索,谈谈一些体会。
一、把握探究式教学中的“关键点”
1.“主动”点。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学习的过程,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
我们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发挥好“主导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自由等手段来诱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在操作中要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过程。
例如:在画对数函数的图像时, 先设置一个探究问题:怎样画对数哈努数的图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探究,教师仅是作点拨提示,在学生探究出结果后再用《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在几何画板上先列表,然后描点,在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进一步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关系。这样的探究设计能推动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到对数函数的图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兴趣点”。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从它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对教材内容做不同程度地处理,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急待探究的状态当中。例如: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学习时,可创设如下情境:将厚度为0.1毫米的纸张对折27次,其厚度可超过珠峰的高度,是真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本题的学习,学生很快就探究出可以用坐标法来解决此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此类实际问题的求解方法步骤。
3.“问题点”。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提问为主的做法,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经过思考,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重要培养学生对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学会提出问题。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有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需要一个培养过程的。而且,情不自禁发表的意见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如因未得到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火花也会随机熄灭,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升、争论,到最后的解决,能使知识得到升华,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收到良好效果。
4.“和谐”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充分被动接受的角色。学生被动地吸收老师所讲的东西,成为储存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
教师应该努力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教师的参与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居高临下,是朋友,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要热情的鼓励他们,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积极态度。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回答不出问题或担心自己见解不够成熟而不敢开口的学生,教师应不断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5.“反思”点。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他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思想、观念,它既是反思的材料,有事反思的结果。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反思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强化探究过程,逐步加深印象,形成习惯,而且能再次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在课中、课尾引导学生反思、小结,主要是回忆探究中运用的各种方法,取得的各项收获,逐渐帮助学生积累方法,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研究作风。
二、把握研究室教学的“度”
首先,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伴随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能力与素养的养成知识空谈,知识的积累不可能都以直接经验的方式呈现或以经验的方式获得,接受式的方式对某些知识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如果每个概念都从实践中引入,每个定理都在探索中发现,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此外,过分强调探究与发现违反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规律,也给高中数学学习增加更大的压力。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是当前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不能因为提倡探究式教学就将他全盘否定。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改造,让他渗透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效果如何,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只有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才能顺应新课改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
一、把握探究式教学中的“关键点”
1.“主动”点。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学习的过程,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
我们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发挥好“主导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自由等手段来诱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在操作中要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学过程。
例如:在画对数函数的图像时, 先设置一个探究问题:怎样画对数哈努数的图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探究,教师仅是作点拨提示,在学生探究出结果后再用《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在几何画板上先列表,然后描点,在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进一步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关系。这样的探究设计能推动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到对数函数的图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兴趣点”。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从它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对教材内容做不同程度地处理,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急待探究的状态当中。例如: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学习时,可创设如下情境:将厚度为0.1毫米的纸张对折27次,其厚度可超过珠峰的高度,是真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本题的学习,学生很快就探究出可以用坐标法来解决此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此类实际问题的求解方法步骤。
3.“问题点”。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提问为主的做法,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经过思考,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重要培养学生对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学会提出问题。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有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需要一个培养过程的。而且,情不自禁发表的意见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如因未得到许可而失去发言的机会,火花也会随机熄灭,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提升、争论,到最后的解决,能使知识得到升华,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收到良好效果。
4.“和谐”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充分被动接受的角色。学生被动地吸收老师所讲的东西,成为储存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
教师应该努力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教师的参与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居高临下,是朋友,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要热情的鼓励他们,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积极态度。特别是那些基础较差,回答不出问题或担心自己见解不够成熟而不敢开口的学生,教师应不断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5.“反思”点。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他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数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思想、观念,它既是反思的材料,有事反思的结果。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反思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强化探究过程,逐步加深印象,形成习惯,而且能再次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在课中、课尾引导学生反思、小结,主要是回忆探究中运用的各种方法,取得的各项收获,逐渐帮助学生积累方法,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研究作风。
二、把握研究室教学的“度”
首先,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伴随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能力与素养的养成知识空谈,知识的积累不可能都以直接经验的方式呈现或以经验的方式获得,接受式的方式对某些知识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如果每个概念都从实践中引入,每个定理都在探索中发现,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此外,过分强调探究与发现违反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规律,也给高中数学学习增加更大的压力。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是当前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不能因为提倡探究式教学就将他全盘否定。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改造,让他渗透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效果如何,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只有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才能顺应新课改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