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作者】 申 梅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教育局
【正文】 【摘 要】 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信息化。这一发展趋势表明教育将面临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挑战和竞争,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独特作用;整合措施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笔者工作在教学一线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独特作用和整合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1、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1.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爱学、乐学,乐在其中。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1.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受器”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1.3、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文材料的容量。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而计算机及网络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得到我们所需的任何一种像“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提取量大,显示质量高,可使语文教学做到大容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2、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措施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语文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的作用。下面根据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2.1、直观激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情境渲染。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如,在《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教学时,先给学生放一段总理日理万机为国为民操劳的录像,再放一组全国人民沉痛悼念总理的感人镜头,这时,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这一遍,学生的感情非常真挚。接着,播放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并配上优美的画面,学生感情饱满、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最后,让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这一遍效果非常好。从朗读中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深意,感受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画面,看到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更领会到了亿万人民自发为周总理的送行的无限深情的内在情感的驱动。据此而言,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更谈不上语文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景进行辅助。
2.3、补充资料。
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如教学《死海不死》,可以补充死海的各种文章、图片,补充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2.4、快速反馈。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传统教学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刻版,要印刷,费时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2.5、知识系统化。
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戏剧知识、散文知识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实践证明,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和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信息技术课程和语文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陈至立
[2]《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3]《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独特作用;整合措施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笔者工作在教学一线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独特作用和整合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1、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1.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制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爱学、乐学,乐在其中。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1.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接受器”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1.3、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文材料的容量。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而计算机及网络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得到我们所需的任何一种像“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提取量大,显示质量高,可使语文教学做到大容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2、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措施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语文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语文教学的作用。下面根据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2.1、直观激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情境渲染。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如,在《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教学时,先给学生放一段总理日理万机为国为民操劳的录像,再放一组全国人民沉痛悼念总理的感人镜头,这时,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这一遍,学生的感情非常真挚。接着,播放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并配上优美的画面,学生感情饱满、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最后,让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这一遍效果非常好。从朗读中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深意,感受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画面,看到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更领会到了亿万人民自发为周总理的送行的无限深情的内在情感的驱动。据此而言,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更谈不上语文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景进行辅助。
2.3、补充资料。
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如教学《死海不死》,可以补充死海的各种文章、图片,补充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2.4、快速反馈。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传统教学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刻版,要印刷,费时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2.5、知识系统化。
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戏剧知识、散文知识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实践证明,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和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信息技术课程和语文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陈至立
[2]《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3]《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