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创新教学
【作者】 朱玉刚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
【正文】 【摘 要】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一个热点问题的。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将新课程理念渗透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改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是,不难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差,使生物课堂教学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新课改;反思
一、教学中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自主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但我们会对此产生误解,可能会有每课必探之势,结果却事与愿违。主要表现在探究内容不适宜和探究活动过于形式化。如兴奋传导这个地方老师可能要讲到“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等抽象概念,初中虽然已经学过,但学生初中生物知识基础很差,老师如果让学生在此探究的话,收效不大。这种无基础知识的探究,纯属浪费时间,并且还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教师讲解时更加费力。还有时我们会认为课堂上先提出问题来自学就是探究学习,如“内环境”一节的教学中,先提出问题:(1)内环境有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功能?(2)比较三种内环境的成分及其功能是什么?(3)内环境有什么作用?然后据问题去探究学习。学生为解决问题,忙于到课本中找答案,结果把探究学习演变为先学后教的注入式探究。其实,探究是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它与解答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高学生能力上讲,探究的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甚至有时我们可能会采取了放羊式探究。笔者认为: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要求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也不是脱掉了缰绳的野马让其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下的教育过程。
二、华而不实,课堂教学哗众取宠
新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追求潮流,课堂教学华而不实的倾向。主要表现,首先是满堂问。如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认为多提问就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于是一节课提问几十次。提问时两眼只盯着学习优秀生……总之,这样的提问,不仅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会钝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率更低。其次搞“小组讨论”秀。有的教师认为多让学生分组讨论,就是体现课标要求,不管有无必要都让学生讨论一番,以显示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性。结果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耽误了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教学。最后表现在各种“武功”汇集一堂。这是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流行病,想在一堂课上就把新课程精神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水平衡”教学中,其重点内容是“机体水如何保持平衡”。但有教师随意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安排分组讨论:肾脏、泌尿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尿液是怎样形成的?还用多媒体课件投影:肾脏的动态图,尿的形成动态图……这堂课的活动确实很全面,但仔细分析安排的讨论,有的不需要,有的跨度太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难度较大,学生事倍功半,还冲淡了课堂主要内容的教学;结果不但教学任务完不成,知识与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三、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出给学生这样一道题:如何测定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细胞液浓度。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讲解<<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个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问多解的想象问题,从而不断发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即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男子与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蓝眼色盲的男孩,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这道题首先应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父母双方的基因型Aa XBY、Aa XBXb,然后计算他们子代出现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其方法有:(1)根据父母双方的基因型作出遗传图解统计出结果为1/16;(2)由于蓝眼色盲男孩(aaXbY)肯定是aXb卵细胞和aY精子结合而成的,而配子aXb和aY的产生概率都为1/4,则出生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为两者的乘积1/16;(3)将父母双方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开考虑,Aa与Aa产生蓝眼的概率是1/4,XBY和XBXb产生色盲男孩的概率也是1/4,则两种性状同时出现的概率为两者的乘积为1/16。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积极参与,应用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不断发展和提高。
四、拓展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教师可这样设计处理的:1.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至此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教师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检(目的基因和表达),这时学生的记忆力会更加深刻。我们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从只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的学习,思维的发展,;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发挥他们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调整学习内容,减少传统的知识,增加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生物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生物学习的兴趣;要抓住实质,领会其内涵,结合学生与教学实情,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高效性的课堂教学方法与规律,实现生物新课改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君平.,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课改要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6期.
[2].龙锦忠,要客观看待并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J].学周刊,2006年01期.
[3]张妍劬,如何做好高中生物教学工作[J].时代报告,2011年08期.
[4]王重力,卢建筠,生物新课程的评价[J].教育研究,1999年07期.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新课改;反思
一、教学中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自主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但我们会对此产生误解,可能会有每课必探之势,结果却事与愿违。主要表现在探究内容不适宜和探究活动过于形式化。如兴奋传导这个地方老师可能要讲到“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等抽象概念,初中虽然已经学过,但学生初中生物知识基础很差,老师如果让学生在此探究的话,收效不大。这种无基础知识的探究,纯属浪费时间,并且还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教师讲解时更加费力。还有时我们会认为课堂上先提出问题来自学就是探究学习,如“内环境”一节的教学中,先提出问题:(1)内环境有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功能?(2)比较三种内环境的成分及其功能是什么?(3)内环境有什么作用?然后据问题去探究学习。学生为解决问题,忙于到课本中找答案,结果把探究学习演变为先学后教的注入式探究。其实,探究是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它与解答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高学生能力上讲,探究的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甚至有时我们可能会采取了放羊式探究。笔者认为: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是要求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也不是脱掉了缰绳的野马让其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下的教育过程。
二、华而不实,课堂教学哗众取宠
新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追求潮流,课堂教学华而不实的倾向。主要表现,首先是满堂问。如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认为多提问就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于是一节课提问几十次。提问时两眼只盯着学习优秀生……总之,这样的提问,不仅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会钝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率更低。其次搞“小组讨论”秀。有的教师认为多让学生分组讨论,就是体现课标要求,不管有无必要都让学生讨论一番,以显示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性。结果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耽误了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教学。最后表现在各种“武功”汇集一堂。这是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流行病,想在一堂课上就把新课程精神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水平衡”教学中,其重点内容是“机体水如何保持平衡”。但有教师随意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安排分组讨论:肾脏、泌尿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尿液是怎样形成的?还用多媒体课件投影:肾脏的动态图,尿的形成动态图……这堂课的活动确实很全面,但仔细分析安排的讨论,有的不需要,有的跨度太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难度较大,学生事倍功半,还冲淡了课堂主要内容的教学;结果不但教学任务完不成,知识与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三、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出给学生这样一道题:如何测定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细胞液浓度。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讲解<<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个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问多解的想象问题,从而不断发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即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男子与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蓝眼色盲的男孩,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这道题首先应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父母双方的基因型Aa XBY、Aa XBXb,然后计算他们子代出现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其方法有:(1)根据父母双方的基因型作出遗传图解统计出结果为1/16;(2)由于蓝眼色盲男孩(aaXbY)肯定是aXb卵细胞和aY精子结合而成的,而配子aXb和aY的产生概率都为1/4,则出生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为两者的乘积1/16;(3)将父母双方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开考虑,Aa与Aa产生蓝眼的概率是1/4,XBY和XBXb产生色盲男孩的概率也是1/4,则两种性状同时出现的概率为两者的乘积为1/16。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积极参与,应用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不断发展和提高。
四、拓展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教师可这样设计处理的:1.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至此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教师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检(目的基因和表达),这时学生的记忆力会更加深刻。我们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从只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的学习,思维的发展,;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发挥他们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调整学习内容,减少传统的知识,增加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生物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生物学习的兴趣;要抓住实质,领会其内涵,结合学生与教学实情,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高效性的课堂教学方法与规律,实现生物新课改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君平.,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课改要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6期.
[2].龙锦忠,要客观看待并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J].学周刊,2006年01期.
[3]张妍劬,如何做好高中生物教学工作[J].时代报告,2011年08期.
[4]王重力,卢建筠,生物新课程的评价[J].教育研究,1999年0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