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公保才旦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尕群寄宿小学



【正文】  【摘 要】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学时,就是要想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把其功能化为教学优势,从调动学生激情入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运用

  随着“全面改薄”项目的大力推进,很多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特别是配备上“班班通”,让学校教育活动走上了信息化改革轨道。最明显的就是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成为了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与多媒体结缘整合就是首当其冲之事。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手段教学,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创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音画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朱熹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在强烈的兴趣刺激下,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动力,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相对而言利用信息技术往往能使这环节更精彩,实现起来更便捷。例如,在教学《船长》这一课时,因为学生没有经历过那种危险的场而,很难体验到感知船被撞后船上人们的惊慌失措,所以学生的朗读是没有激情的,可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放映一段从电影《泰坦尼克号》上剪辑下来的一个片断(船撞上冰山)后,学生们看到船上的人在尖叫、奔跑,电影片断中的声、光对学生的感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读书变得有滋有味了。同样,在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时,给学生配上一段合适的背景音乐,也能使学生的朗读效果变得最佳。因为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优势,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景,使他们处于愉悦轻松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
  二、变抽象为具体,化解教学难点
  化解语文教学难点,就是要抓好关键语句,指导学生在比较、揣摩、欣赏中感受到语言的深刻含义和从中表达的感情。但由于我们很多学生受生活环境的限制,以及生活阅历以及知识面的影响,很多东西学生没有见过,没有感受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破重难点。运用信息技术把重难点知识内容通过形象的直观的画面呈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信息技术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链接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如阅读教学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等,在必要的时候提供给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通过链接,查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字资料或者同类文章,同一作家的作品等介绍给学生,来扩大学生阅读面或进行比较阅读。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将语文课程资源从“山重复疑无路”的困境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广阔天地。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后,孩子们对那一块块奇妙的石头充满了兴趣,课文中的介绍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于是我们就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引进视频资源,让演游览奇、秀、险、峻的黄山美景,了解了许多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知道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记住一句谚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奇特。一番“游历”下来,孩了们既丰富了阅历,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试问,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单凭一篇课文,几幅插图,我们能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吗?答案显然是不能够的。
  四、强化学生记忆,促进语言积累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一般能记住25%,通过听觉能力记住15%,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是65%。因此,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是我们教学艺术中的重要策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促进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就有利于强化学生记忆,促进语言积累。我们知道,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不论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加强学生积累,正如厚积才能薄发一样,因此,我们就要指导学生记忆积累。其方法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储存,能起到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的形、声、色等信息,变换形式多次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从而将有关知识和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着重要作用,只要我们科学合理运用,其就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工具。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今天,运用这种设备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其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能发展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淑琴,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
  [2]李丽,浅谈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J].课外阅读,2012年。
  [3]邹秋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充分优化课堂教学[J].读与写,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