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运用“四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作者】 华忠吉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民族寄宿制小学
【正文】 【摘 要】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基本策略是启发学生“动脑”、鼓励学生“动口”、激发学生“动情”、指导学生“动手”。
【关键词】 阅读教学;主体作用;动脑;动口;动情;动手
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新课程的这一崭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中积极有效的“动”起来呢?下面是我近年来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阅读教学要启发学生“动脑”
“动脑”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思考性学习始终扎根我们的语文课堂。古人强调把读书跟思考结合起来,苏轼在送安惇的诗中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思维的工具,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主体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容推卸的责任。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脑”,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要有“思维性”,要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心思,能引起学生“集体思维过程”。
【案例片段】下面是我校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介绍指南针。但李老师并没有直接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因为她很清楚,这样问,学生只需回答“指南针能指明方向”一句话就完了。而是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人、在哪儿要用指南针吗?”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被大大拓展了,有的从天空想到大海,有的从高山想到森林,有的从飞行员想到潜水员,有的从探险家想到考古学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语言也丰富起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不要首先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语文课堂氛围。
二、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动口”
“动口”是指从学科特点来看,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所以阅读教学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其方法可以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学习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案例片段】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而是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各抒己见。
生①: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因为鸟儿晚上宿在树上,一早就会飞出去觅食,但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很多鸟儿整天栖息在一块,而且上面本身有虫子、果子嫩叶等丰富的食物,鸟儿当然不愿在远行了。
生②: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
在这一教例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而且也有效训练了学生从课文和日常积累中提取信息并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引领学生在质疑问难、品评赏析、多元评价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动情”
“动情”是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应重视情感教育。这一方面是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与情感教育的本质是统一的,情感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而语文课程又对学生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作用;另一方面实施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语文教学要实施好情感教育,让学生动情,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语文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情感这块肥田沃土上,语文教学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四、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动手”
“动手”是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做到动脑、动口、动情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训练学生大胆动手的能力,以强化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增强对生活的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的主要途径:一是根据小学生表演欲望强烈的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紧密结合语言文字训练,适时恰当的组织学生表演,把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二是根据“从读学写、读写沟通”的规律,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如写春天时引导学生运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粉桃出墙来”;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三是根据说明类课文介绍对象的特征和古诗、散文等描写的意境,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或同类物品)或画简笔画等,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主体作用;动脑;动口;动情;动手
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新课程的这一崭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中积极有效的“动”起来呢?下面是我近年来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阅读教学要启发学生“动脑”
“动脑”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思考性学习始终扎根我们的语文课堂。古人强调把读书跟思考结合起来,苏轼在送安惇的诗中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思维的工具,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主体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容推卸的责任。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脑”,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要有“思维性”,要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心思,能引起学生“集体思维过程”。
【案例片段】下面是我校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介绍指南针。但李老师并没有直接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因为她很清楚,这样问,学生只需回答“指南针能指明方向”一句话就完了。而是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人、在哪儿要用指南针吗?”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被大大拓展了,有的从天空想到大海,有的从高山想到森林,有的从飞行员想到潜水员,有的从探险家想到考古学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语言也丰富起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不要首先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语文课堂氛围。
二、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动口”
“动口”是指从学科特点来看,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所以阅读教学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其方法可以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学习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案例片段】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而是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各抒己见。
生①: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因为鸟儿晚上宿在树上,一早就会飞出去觅食,但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很多鸟儿整天栖息在一块,而且上面本身有虫子、果子嫩叶等丰富的食物,鸟儿当然不愿在远行了。
生②: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
在这一教例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而且也有效训练了学生从课文和日常积累中提取信息并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引领学生在质疑问难、品评赏析、多元评价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动情”
“动情”是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应重视情感教育。这一方面是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与情感教育的本质是统一的,情感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而语文课程又对学生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作用;另一方面实施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语文教学要实施好情感教育,让学生动情,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语文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情感这块肥田沃土上,语文教学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四、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动手”
“动手”是指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做到动脑、动口、动情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训练学生大胆动手的能力,以强化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增强对生活的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的主要途径:一是根据小学生表演欲望强烈的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紧密结合语言文字训练,适时恰当的组织学生表演,把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二是根据“从读学写、读写沟通”的规律,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如写春天时引导学生运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粉桃出墙来”;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三是根据说明类课文介绍对象的特征和古诗、散文等描写的意境,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或同类物品)或画简笔画等,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