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校园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水平评价策略研究

【作者】 王秀荣

【机构】 安徽省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  【摘 要】 当前,以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确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成为当今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校园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拓展体育教学功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的需要。本文针对小学校园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水平评价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 校园足球;小学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水平;评价策略;分析;研究 

  足球教学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足球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足球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成了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当前小学足球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小学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如何应用和评价,对此,笔者作出如下几方面的分析研究: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一体化
  校园足球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一体化是指将足球课堂教学、大课间、课外作业(包括:课外多媒体教学和课后作业)、课外足球锻炼(包括:第二课堂,运动训练,周末课堂,班际、年际比赛,各科目的融合)等有机融合为一体,通过课内引领课外,课外推动课内,推动足球技术技能的掌握,促进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养成终生足球运动意识。校园足球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一体化是通过足球课堂教学为引领,大课间足球练习为辅助,课外足球活动进行加强,各科目开展为促进,校园公共环境宣传,校园内共同推进足球教学的有效结合,提出“以球润德,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育美”四个全面建设,来创建校园足球文化。在这种理念下,根据学生特点、学情分析、年龄特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制定课程和具体实施方案到实践教学当中,使之更具体、更系统、更具有可操作性,也便于学校选择性地构建实施,具有良好的推广性。[1]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是把大课间的足球练习和课外足球活动作为单一的课堂足球教学的有效辅助和延伸。让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制度、有要求地推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足球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课外练习活动得到提高和加强。
  二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外,还可以进行周末足球课堂、年级足球竞赛、写足球说足球、画足球作足球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足球文化活动,提出“以球润德、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以球育美”的校园足球理念,促进学生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一体化的目标。[1] 
  二、教学课时分配课内与课外一体化
  教学课时分配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的主要教学框架,是指所有课外体育活动的开设都是以主教材为主导,开展辅助性的练习和加强。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参照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求,参照足球校本课程,并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情状况,进行足球教学内容的制定。以足球课堂教学为主导,制定每周足球课堂教学的技能项目,大课间、足球作业、周末课堂、竞赛等进行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巩固教学内容,扩展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不仅能让学生学习技能,更能加强学生的素质练习,让学生的足球技能在竞赛中能得以运用,能在课外进行延伸。[2]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周期应设为一个学年。第一个学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学习和每周两次的课外训练;第二个学期,在保证学生完成课内任务的前提下,安排其进行校外实践。二是教学环境的变化。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足球进步和能力提升的一切有利条件,使学校的足球场地设施及健身区都能得到充分利用。[2]
  此外,需要考虑的是其特殊性,因为校园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给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训练环境,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良好的学习训练和成长状态。首先,学生在课内外掌握的技能越全面,掌握其他类似的技巧和策略的能力就会越强。其次,帮助学生成立课外足球协会,这对学生自我锻炼以及素质技能都有极大的影响。因为是学生自己建立起来的协会,这样的学习训练氛围会极大地影响其一生。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校外训练可通过对技能等各方面的整合,从中得到发展,这会成为小学生跨入社会的重要一步。再就是教学环境,它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所以这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次进行,学生必须完成前一个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3]因此说,教学课时分配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的具体实施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三、考核机制课内与课外一体化
  校园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应充分体现考评制度对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引导作用。其具体体现在,考试方式应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内容应包括“期末技术考试十平时表现十业余锻炼十学校评价十体育知识”相结合(即根据本学期开课的内容进行具体调整,如第二学期增加校外实践部分);考核方法应运用定量不定性相结合。另外,只要学生参加课内教学的出勤率达90%,业余锻炼的出勤率达到规定次数,教师就可以考虑给予60分基础分。课内教学部分,以直接指导教学模式为主,其显著特点是以学习为中心。学生要把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放在一切活动之上,尽量减少与学习无关的活劢和游戏。教师直接指导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学习时间的最大化。有关调查结果证明,和学生成绩有关的教师行为与学生花在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和学生成功的比例相关联。因此,课内教学阶段,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训练。[4]
  此外,考虑到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为了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应运用激励性评价。对后进生、中等生做自身纵向比较,设立后进生进步表,中等生提高表,优秀生荣誉表,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这一部分的分数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程度直接打分,占总分数的5%。还有,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运动程度、出勤情况,结合绝对评价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虽然相对评价比绝对评价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实施相对评价时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原始成绩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每个人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目标很难确定,这些是在采用相对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协调能力可能有难度,但它又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合作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宜选择成立足球协会。在社团运作的过程中,教师帮后进生制定计划,调控社团活动,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外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在于创设一种有利于合作的团体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能让学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和冲突的方法及技巧。[5]
  在校外实践阶段,可运用外部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外部评价包括学生所在社团单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在传统的足球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之间的互评,尤其是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够重规,但在学习训练过程中,有许多方面是学生自己看不到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发现,并做出判断。因此,应要求学生通过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书写个人学习小结等方式,来发展学生的独立性以及自我教育等当今社会要求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5]
  总之,校园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足球技术、身心健康以及交往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能培养出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足球运动的专门人才,还可为我国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等相关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课题名称: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安徽省小学校园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LGC2017JY010。
  参考文献:
  [1]赵培禹;纪烈维;冯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王娟;;“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建构及实践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年02期
  [3]赵伟;;阳光足球运动开展思路探究——评《中国小学校长与校园足球》[J];青少年体育;2016年07期
  [4]王洪荣;;完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培养体系的路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16期
  [5]金玉华;李小娟;;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0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