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作者】 张兆利
【机构】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马江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德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精神化的语文课能“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的热情。”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人格。教师要言行合一、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具备多种能力,热爱和尊重学生。
【关键词】 德育;渗透;思路;转变;体验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德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目标。那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语文教学如何在优化课堂,体现课改精神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当前德育的现状呼唤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
精神化的语文课能“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的热情。”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然而在现行的中考制度的调控下、在教材的帮助下、在长久以来的评课标准的引导下,传统的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工人,切割打磨,轮番上阵,学生想像的翅膀被无情的折断。让他们过早地消失了童真,消解了童趣,扭曲了人格,丧失了自主意识,丧失了人文精神。
造成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存在着偏差,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1、从学生来看,由于这种偏差,特别是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面对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学生们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无用”、“敷衍”的心理。
2、教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打的是“空对空”导弹。
(二)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
(三)社会现实与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存在着偏差,弱化了德育的说服力。
面对这样的困境,尤其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二、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具有可行性
语文教育不同于一般地单纯学习某一种语言的活动,它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也包括有关文学、文章,乃至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即现代大语文观所提的语文素质教育。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它是直观、形象、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承载着我国语言与文化的精髓。从这一点来说,把德育教育渗透入语文教学中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犹如春风化雨,完全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渗透的思路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语文教育不同于一般地单纯学习某一种语言的活动。它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也包括有关文学、文章,乃至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即现代大语文观所提的语文素质教育。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它是直观、形象、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
2、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3、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实际,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学生对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也时常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教师发现后就要利用语文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有的放矢,对他们作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转化思想,规范行为。例如,上学期国家对学生进行生活补助后,班级学生中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盲目消费,相互攀比的风气,如果不能及时的引导,势必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针对这种不良现象,在学习《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篇文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一辩现在生活富裕了,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学生通过辩论观点明确了思想统一了,我还指导学生写作文,这样学生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学生认清了浪费所造成的恶果,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乱消费的现象也就明显减少了。可见,语文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其效果更加显著。
4、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当然不是干巴巴的空洞说教。空洞的理论、干燥乏味的说教,既倒学生的胃口,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质疑、去感悟,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那些正确的思想、正确的道理,使德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学生的心田。因此,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专题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谈感想、写作文,生动活泼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要很好的利用学生作文和课外活动,使德育进一步延伸。例如在母亲节前后,开展“感悟母爱”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精心为妈妈准备一份礼物,让学生明白:爱不只是得到,更要懂得回报。又如在教学中遇到“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等,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讨论这些节日的来历,理解节日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征文活动也是德育渗透不错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增强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引导学生学习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整个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合一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3、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多种能力,热爱和尊重学生。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要具有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具有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教育的能力。总之,现代教师必须是多面手,是通才,就必须与时具进,不断加强学习。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热爱学生,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从多方位进行德育渗透,关心和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德育;渗透;思路;转变;体验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德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目标。那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语文教学如何在优化课堂,体现课改精神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当前德育的现状呼唤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
精神化的语文课能“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的热情。”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然而在现行的中考制度的调控下、在教材的帮助下、在长久以来的评课标准的引导下,传统的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工人,切割打磨,轮番上阵,学生想像的翅膀被无情的折断。让他们过早地消失了童真,消解了童趣,扭曲了人格,丧失了自主意识,丧失了人文精神。
造成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存在着偏差,影响了德育的实效。
1、从学生来看,由于这种偏差,特别是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面对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学生们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无用”、“敷衍”的心理。
2、教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打的是“空对空”导弹。
(二)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
(三)社会现实与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希望存在着偏差,弱化了德育的说服力。
面对这样的困境,尤其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二、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具有可行性
语文教育不同于一般地单纯学习某一种语言的活动,它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也包括有关文学、文章,乃至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即现代大语文观所提的语文素质教育。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它是直观、形象、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承载着我国语言与文化的精髓。从这一点来说,把德育教育渗透入语文教学中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犹如春风化雨,完全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渗透的思路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语文教育不同于一般地单纯学习某一种语言的活动。它既包括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教育,也包括有关文学、文章,乃至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即现代大语文观所提的语文素质教育。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它是直观、形象、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
2、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3、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实际,做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学生对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也时常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教师发现后就要利用语文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有的放矢,对他们作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转化思想,规范行为。例如,上学期国家对学生进行生活补助后,班级学生中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盲目消费,相互攀比的风气,如果不能及时的引导,势必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针对这种不良现象,在学习《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篇文章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一辩现在生活富裕了,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学生通过辩论观点明确了思想统一了,我还指导学生写作文,这样学生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学生认清了浪费所造成的恶果,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乱消费的现象也就明显减少了。可见,语文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其效果更加显著。
4、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当然不是干巴巴的空洞说教。空洞的理论、干燥乏味的说教,既倒学生的胃口,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质疑、去感悟,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那些正确的思想、正确的道理,使德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学生的心田。因此,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专题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谈感想、写作文,生动活泼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要很好的利用学生作文和课外活动,使德育进一步延伸。例如在母亲节前后,开展“感悟母爱”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精心为妈妈准备一份礼物,让学生明白:爱不只是得到,更要懂得回报。又如在教学中遇到“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等,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讨论这些节日的来历,理解节日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征文活动也是德育渗透不错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增强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引导学生学习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整个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合一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3、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多种能力,热爱和尊重学生。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要具有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具有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教育的能力。总之,现代教师必须是多面手,是通才,就必须与时具进,不断加强学习。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热爱学生,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从多方位进行德育渗透,关心和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