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标下的中学物理概念的教学
【作者】 何攀旭
【机构】 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条台九年制学校
一、概念的引入
1、运用旧知识进行类比,引入新概念。
物理知识是比较系统的,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也就是说前面学的知识,不仅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而且往往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上错误的概念。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如果从生活中的简单事例“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来”引入的话,学生易感觉到浮力似乎是一种特殊的力。如果我们从已学过的“二力平衡”出发引入“浮力”概念,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静止在台面上的木块,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而平衡,类比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向上的托力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比较“木块能浮在水面”和“船能浮在水面”等学生生活经验中的事例,找出共性,概括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
2、利用旧概念的深化引入新概念。
在旧概念不能确切描述已有的现象时,教师还可利用学过的概念,加以深化,从而引入新概念,这样,可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对新概念留下深刻印象。例:利用“速度”引出“加速度”来。在学生学过匀速运动后,他们对于公路上速度不同的车,都能做出某个速度快,某个速度慢的判断,如教师问:汽车、火车急刹车时,“速度”怎样呢?回答:“慢慢减小”,显然,这个回答不能确切反映“速度”的变化量,那么要描述这个变化量,引入“加速度”这个概念就解决了。
3、由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概念。
利用生动的演示实验,恰当地启发,引入新概念,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目一开始就生动有趣。
4、纠正原有错误概念,引入新概念。
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概念,同时引入新概念,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原有的概念,而且对新概念印象比较深刻。例:纠正路程概念引出“位移”概念;A、B两地,教师问学生:“某人从A地沿不同路径走到B地,所走的路程是否相同”?此时,一部分学生回答:“相同”,另一部分回答:“不同”。教师这时肯定回答“不同”是正确的。然后讲出“相同”回答对引入一个新概念却是成立,这样引入“位移”来,这时,学生就会动起脑筋想:“位移”是什么?为什么回答“相同”对它是成立的,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概念的形成
1、通过多个实验,找出共性形成概念。
自然界的事物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和运动形式,即有个性,而有些物理概念,就是在研究了多种具体事物的个性和过程后,弃去非本质的,找出本质的、共同的东西而得到的。例:初中物理“力”的概念的形成,先把日常生活中觉的一些力的现象,通过模拟演示实验,使之在课堂上重视,然后分析一下,学生很易了解人在进行推、拉、提时,肌肉都感到紧张,就是用了力,在这些现象里,虽然人用力的方式和对象不同,受力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不同,但这些过程中,共同特点是:“人都用了力,物体受了力”,然后演示玩具电动机吊起一重物的实验,并介绍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实例,可使学生认识到:“除开人能对物体有力作用外,一个物体也能对其它物体有力的作用”,再做磁体吸铁钉、摩擦带电的塑料棒吸起碎纸片的实验,从中得出:“彼此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通过上述不同物体之间发生不同力的作用的分析,可逐步引导学生把手、电动机、磁铁等物体概括为抽象的施力物体;小车、重物、铁钉等也同样可概括为抽象的受力物体;而推、提、吊、吸等具体动作都可概括抽象为“作用”。这样,就从个别的、具体的物体间的力的作用,通过分析、概括、抽象出共同的、本质量的东西;“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透过现象,抽出本质的东西形成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的本身,就是描述有关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点的,对这一类概念,必须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找出其主导作用的、具有决定其本质的东西。
3、运用类比,温故知新,形成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在通常情况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直接给学生讲述,学生难以接受,我们如由分析看得见的现象开始,运用类比,可使学生较顺利地抽象出不能直接看到的新物理事实和概念,这样,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例:初中课本“磁场”概念的建立,我们在讲课时,如先演示玩具电动机起吊小铁片的实验,让学生看清现象,并分析现象时,着重让学生知道电动机吊起小铁片要通过一根线;再结合课本上列举的事例,使学生明确,“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要依靠第三者”。接着再用一磁性较强的磁体靠近小铁片,将其吸起,分析这一现象,启发学生利用类比得出“磁体吸起小铁片之间一定存在着第三者-媒介。虽然,这种媒介看不着,摸不到,但是客观事实。最后,讲出这种起第三者作用的媒介是存在于磁体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4、运用对比、比较的手法形成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有相似之处,本质不同,而常被学生混为一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大多数教师都重视用“对比”的方法,来讲清其形成过程,区别其异同点。这样,条理清楚,学生易接受,记忆牢固。如位移和路程,速度和加速度,蒸发与沸腾,振动和波等等都是常用“类比”来讲述的,这里不再赘述。
三、概念的深化和巩固
1、对初次接触的概念,不要求学生一次“弄通,应逐步的了解深化”。
掌握一个物理概念要有一个逐步深入,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一些比较复杂,难理解的概念,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弄通,只有通过反复使用,从不同角度多次接触或采用小循环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地融会贯通。但多次出现同一概念时,不能做原地踏步式的简单重复,应将概念放到与它相关的规律中去,在不同的条件和要求一来加深、巩固。
2、基本概念的讲述与图象有机结合起来。
有些物理现象和过程直接可用图象反映出来,有些现象和过程我们按照其规律间接地做出图象来,因为用图象反映规律更为直观、形象,易为学生所接受,使规律系统化、完整化,而且思路更为清楚,因此,把概念融会在图象中讲解,便于概念的深化。
3、讲练结合,搞清概念,深化概念。
概念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检验和深化理性认识,所以对一些学生感到模糊的概念,单凭讲授是不足以澄清其问题的,教师应选择一些有助于搞清概念的题目,让学生课堂练习,在练习中了解学生,澄清问题,深化概念。
对于概念的教学,教师都比较重视,而且许多教师在这方面都有所建树,本文所讨论的这几个方面,仅是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形成概念,而绝不能把概念硬塞给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