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
【作者】 赵新华
【机构】 广西博白县江宁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多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其在课堂上表现出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自卑、厌学等心理状态的客观存在,是“学困生”存在的重要因素。要从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入手,对其成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通过科学的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消除不良学习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教学;学困生;心理问题;情感教育
一、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自卑情绪和失落感明显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习成绩始终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而“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自身接受能力较差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长此以往将会产生明显的自卑情绪,不仅在和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中倍感不适,同时也容易在生活中形成失落感。这是当前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普遍特点。
(二)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
在之前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困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再加上家长的责骂以及教师的错误引导,往往会不同程度地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态度,从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习得性无助”的问题在小学“学困生”群体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三)意志力和自控能力低
对于小学生来说,所处年龄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意志力本来就不是小学阶段学生的长项。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意志力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同时在自控能力方面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学困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同样是当前阶段我们所开展的素质教育应有的题中之意。我们必须从“学困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入手,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摆脱“学困生”的帽子,从而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是非常正常的。智力因素在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有些学生的智力发育会稍微晚一些,而有些则相对较早。学生自身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障碍、理解能力较差,也同样是可以理解的情况。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困生”的存在,可能和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理解能力有关。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同样难以对教师言语做出及时的反应。而另一方面,小学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方式方法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部分学生对过程缺乏理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学困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取得和其他同学相同的成果。除此之外,学生自身因素还包括其学习的习惯和态度,部分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性格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
(二)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原因
家庭和社会始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习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开始成为小学生的“新宠”,他们往往沉浸于游戏而不能自拔。同时,家庭环境的恶化也同样是导致小学“学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家长离异、漠视对学生的教育等,都会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三)教师的原因
教师也同样是导致当前小学“学困生”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当学生在情感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想着怎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采用批评等手段加以抑制。除此之外,在面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时候,有的教师不能摆正自身的地位,不仅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反而带给他们无尽的挫折感,这显然对学生的心理成因和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三、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梳理对策
(一)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改掉不良学习习惯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依靠后天的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教师能够从其心理特征出发,对其加以针对性的引导,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小学“学困生”来说,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兴趣,最为关键的是要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正确方法,并从中体会到成功感。例如,在开展“平均分食物”这一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我就对那些平时表现较为一般的学生给予了特殊的“照顾”,让他们在讲台上用实物来为班级上的其他同学展示这一课程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困生”由于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大量准备,所以可以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
(二)改变评价方式,与学生拉近距离
部分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学困生”产生反感的心理,因此会频繁地对其进行批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批评并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学困生”所面临的问题,反而会导致其在长期的批评之下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改变我们的评价方式,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到学生的闪光点。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和学生之间就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的交流,及时地掌握其心理动态,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从而让他们逐步地走出心理阴影,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三)爱心倾注,消除逆反心理
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真正意义上地爱学生,才能够感动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所关注的爱和温暖,正是促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的重要基础,也同样是当前“学困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消除工具,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和肯定。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以真挚的爱心、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地帮助他们树立起在课堂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做人,达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康宏东.学会“心理按摩”消除“心理疲劳”[J].教学与管理,2002(19):45.
[2]陈栩,郭斯萍.国外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6):37-39.
【关键词】 小学教学;学困生;心理问题;情感教育
一、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自卑情绪和失落感明显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习成绩始终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而“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自身接受能力较差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长此以往将会产生明显的自卑情绪,不仅在和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中倍感不适,同时也容易在生活中形成失落感。这是当前小学阶段“学困生”的普遍特点。
(二)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
在之前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困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再加上家长的责骂以及教师的错误引导,往往会不同程度地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态度,从而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习得性无助”的问题在小学“学困生”群体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三)意志力和自控能力低
对于小学生来说,所处年龄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意志力本来就不是小学阶段学生的长项。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意志力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同时在自控能力方面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学困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同样是当前阶段我们所开展的素质教育应有的题中之意。我们必须从“学困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入手,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摆脱“学困生”的帽子,从而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是非常正常的。智力因素在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有些学生的智力发育会稍微晚一些,而有些则相对较早。学生自身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障碍、理解能力较差,也同样是可以理解的情况。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困生”的存在,可能和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理解能力有关。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同样难以对教师言语做出及时的反应。而另一方面,小学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方式方法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部分学生对过程缺乏理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学困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取得和其他同学相同的成果。除此之外,学生自身因素还包括其学习的习惯和态度,部分学生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性格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
(二)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原因
家庭和社会始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习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开始成为小学生的“新宠”,他们往往沉浸于游戏而不能自拔。同时,家庭环境的恶化也同样是导致小学“学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家长离异、漠视对学生的教育等,都会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三)教师的原因
教师也同样是导致当前小学“学困生”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当学生在情感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想着怎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采用批评等手段加以抑制。除此之外,在面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时候,有的教师不能摆正自身的地位,不仅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反而带给他们无尽的挫折感,这显然对学生的心理成因和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三、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梳理对策
(一)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改掉不良学习习惯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依靠后天的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教师能够从其心理特征出发,对其加以针对性的引导,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小学“学困生”来说,激发和培养其学习兴趣,最为关键的是要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正确方法,并从中体会到成功感。例如,在开展“平均分食物”这一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时候,我就对那些平时表现较为一般的学生给予了特殊的“照顾”,让他们在讲台上用实物来为班级上的其他同学展示这一课程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困生”由于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大量准备,所以可以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
(二)改变评价方式,与学生拉近距离
部分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学困生”产生反感的心理,因此会频繁地对其进行批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批评并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学困生”所面临的问题,反而会导致其在长期的批评之下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改变我们的评价方式,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到学生的闪光点。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和学生之间就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的交流,及时地掌握其心理动态,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从而让他们逐步地走出心理阴影,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三)爱心倾注,消除逆反心理
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真正意义上地爱学生,才能够感动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所关注的爱和温暖,正是促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的重要基础,也同样是当前“学困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消除工具,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和肯定。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以真挚的爱心、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地帮助他们树立起在课堂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做人,达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康宏东.学会“心理按摩”消除“心理疲劳”[J].教学与管理,2002(19):45.
[2]陈栩,郭斯萍.国外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