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史论结合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作者】 韦付胆

【机构】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中学



【正文】  【摘 要】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必备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史论结合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是否效果,效果有多大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做好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相衔接的最好知识储备。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能力十分必要,也刻不容缓。
  【关键词】 历史教学;史论结合;方法和策略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考试中检验学生历史基本功的考量标准之一。必须加强学生历史学习的“史论结合”能力成了当前历史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史论脱节是初中历史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问题,造成了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没有延续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切实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中史论结合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
  一、历史教师必须对“史论结合”有清晰认识
  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过程与方法”中对方法规定的内容之一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指“史料”、“史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论”指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内容的理性认识和基于客观的判断,是研究和阐释历史的结晶和见解。历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环节:一是获取和解读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二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辨别历史事物,了解历史事实,分析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是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客观正确阐释。四是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论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力图培养和考查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运用知识,得出结论的能力,也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二、整合教学内容,扩充详实史料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历史结论的把握,仍处于感性阶段,他们无法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探究事件的本质,得出客观又切合实际的历史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学情,教学设计要更贴切学生,史料的选取也当浅显易懂,问题的设问清晰明了。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如何通过众多的史实来应证结论或是得出结论。例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常见的一种问答形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例:在学习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内容中,常见的一种问法:结合所学知识(知识的拓展,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或是:请说明科技革命成果中,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的事实。这里其实就是考察科技成果(汽车带来的交通问题、飞机运用于战争、核武器的使用加剧战争的残酷性等)的两面性问题。再如我们在学习八上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鸦片战争》这个内容时,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找到支撑这个结论的史实来。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啦,《南京条约》中有丧权辱国的条款:①割香港岛—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受破坏。②开放5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了国土破碎,权利破碎的任人宰割的国家。正是基于这些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我们才得出这个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变化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学生一目了然,史论结合得到完美展现。
  三、树立大历史观
  任何学科教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必须纠正学生错误的学科认知观,树立大历史观意识,这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客观的分析历史事件,得出公允的结论,发挥“以史鉴今、洋为中用”的学科功能。例如,通过学习夏商周的朝代更替,秦、隋暴政二世而亡的历史,使学生明白“人心背向”的朴素道理,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领悟民安则国定,民富则国强的道理。再如通过学习汉、唐的辉煌灿烂到大清帝国的衰落,前者包容开放,海纳百川,后者夜郎自大,闭关自守,使学生认识到“宽容开放使国家富强,保守狭隘使国家衰落”,深刻体会到我国当前深化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做到这些,没有大历史观是万万不行的。
  同时,历史学科也不是割裂存在的,它应当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同样的道理,要学好历史学科,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是不行的。例如2018版新编历史教科书中对于史料的补充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没有较好的文言文功底,是很对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也就无法得出恰当的结论。同时语文学科在学习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可以给相应的历史阶段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使得文史之间相得益彰,史论结合才能更紧密的体现。
  四、强化学生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强化学生的训练量,才能提高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初中历史教学,还是需要教师引导为主,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教学导学案、开展专题训练、组建学习竞赛小组等形式来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任课教师不能有急功近利思想,因根据实际分阶段循序渐进开展,建议七年级侧重培养学生能做到“史、论”区分即可,八年级则要有意识的进行“史论结合”训练,九年级就要进行综合提升训练,做好中考备考。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向学生灌输“史论必须紧密结合”的意识,建议在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找出课本中哪些是史料,哪些是结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在充分运用史料的条件下,结合大历史观进行结论的提炼,使之符合历史客观事实。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教师在培养提升学生“史论结合”能力的同时,也应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教材,让学生学会自己从一系列历史材料和历史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理论,加深他们对学习历史现象和历史材料的印象,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理论,促进历史学习质量的提高。
  五、结束语
  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历史教师应当多思考如何采用多种路径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教与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的主命题,历史教师们当真抓实干,切莫空谈,让历史课堂成为培养富有创造力的智力型人才的殿堂,让历史学科知识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吴克.关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12(02).
  [2]邵朝恒.“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施[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29):62- 64.
  [3]孙侠.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法”初探[J].政史地教学,2009(05).
  [4]霍金萍.历史教学必须遵守史论结合原则[J].教书育人,2000(01).
  [5]陆朝华.重视史论结合 落实能力培养[J].新课程(教研),2001(01).
  [6]凌菊珍.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