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使用好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材

【作者】 何 敏

【机构】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 平衡学科;实验方式;思维发散;涵盖

  2004年金秋,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材走进了课堂,当我们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激情与兴奋中冷静下来,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与困惑,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慎重审视与思考,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在生物课堂上,为高中生物课改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就个人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处理谈几点浅见。
  一、紧扣学生基础巧妙平衡学科知识联系
  使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时最深的感受是新教材的开放性,知识内容既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同时又涵盖融合了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内容,新教材成为一座跨学科的桥梁,学生们渴望能顺利通过它到达华采的知识圣殿。教学过程中却发现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是学科知识断层问题,新教材中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与学生具有的学科知识基础脱钩,他们站在一个未到过的高度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感觉到难以适从。后来,我再到别的班上这一内容时,就根据学生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如在介绍氨基酸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化学学过的甲烷的结构式,他们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接下来引导他们以碳原子为中心用不同的化学基团代替三个氢原子,最后得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经课后反馈,学生百分之九十的都能理解并记住。
  二、运用图文资料充分利用教材信息资源
  新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对生物现象的描述性文字大大减少,替代以大量图片资料、分析资料和课外阅读资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教学信息,在教材内容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处理这些图文资料提供的教学信息,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注重学生掌握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明白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理解生命的本质。因此,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较多,而适当的图片能帮助他们更直观形象地进行观察理解。例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发生场所,酶、产物均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假如全用文字描述,易于混淆,教学中就应该突出教材中的插图“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作用,插图中包含着光合作用反应过程的全部信息,但又形象、明了、易于理解,也易于识记。“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物形成图解”及文字,均是教材中能更好突显其教学内容的图文资料,也可对教学涉及到的科学家故事、科学发展史进行宣扬,释放德育教育信息,在课堂中灵活呈现教材图文资料信息资源,充分体现贯穿于教材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整与统一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强化实验开设灵活构建多样实验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新教材中加强了对生物实验的重视,“分子与细胞”这一部分教材设置了学生实验、探究实验共13个,还有教材演示实验,生物学史上的经典实验,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过从新课标安排每周2节生物课的课时量来讲,在课堂上全部开设这些实验是不可能的,要处理好教材对实验的安排与实验的实际开设率,灵活构建多样的实验方式就成为开设实验的重要途径。首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实验一定要开设。如:“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酶的特效性实验”等,当然,教材在进行这些实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以便于更好地实验。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教材选用的实验材料为洋葱,由于洋葱生根数量较少且生根时间较长,一般需要5-6天,实验的准备工作费时、费力,影响实验开设率。同时教材中使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对根尖细胞进行染色。这两种染料,易使细胞内其它物质也着色,观察染色体效果较差,如果将实验材料换成大蒜根尖,染料改为卡宝品红液,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一些对实验仪器要求不严格,课堂内完成不了的实验,就可以因地制宜,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如“DNA结构模型”“呼吸作用实验”等,既可以节约实验课时,又可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再次,演示实验的开设,可根据教材要求,安排小助手和老师一起完成,增加他们参与实验的乐趣,也可进行一些虚拟实验,如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总而言之,教师用不拘一格的实验方式,既符合新课改精神,又将生物实验的空间、材料范围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书本拓展到生活,使实验教学成为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优化作业布置努力促进学生
  作业布置是教材教学活动的延伸,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科书内容应当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这就要求课后要优化作业布置,作业内容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完全以应对考试为作业目的,应当促进学生的知识运用,思维迁移能力。通过精心选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完成作业,如网上作业,通过上网查相关资料完成作业,并将作业答案发到教师邮箱或班级论坛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也可进行社会作业,通过调查、实践完成,亦可小组共同作业、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合作完成,如通过社会作业“调查当地的物种资源”学生就可对个体、物种、种群、生态系统等概念留下更鲜明的印象。当然,老师要允许鼓励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伴随新课程的一同成长,深深感受到教师要善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学过程中因时、因地、因人而对新教材进行不同处理,实施不同方法的教学的重要性。当然,新课程中该如何处理好教材?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尝试,希望更多的同仁能一起探索,参与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