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凸现小学数学“小”味 增强儿童学习“乐”味
【作者】 李学华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巴洞镇中心完全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是最基础的数、图形、统计等简单知识,学习对象是天真无知的儿童。这两点都反映出,小学数学教学不同于已有经验的少年、成人化教学,小学教师要紧紧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考虑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充分认识小学数学的“小”味,运用恰当的手段,让儿童在快乐的活动中顺其自然的接收数学知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味;儿童味;感情味
课程标准指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①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体现其“小”味,把小学数学课演绎的“有滋有味”,让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快乐多彩。
首先,小学数学叫“数学”,应体现数学味道
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但是目前我们的课改还是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现象:
A.保守现象: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缓慢,甚或对新课改不理不睬,特别是任教多年的教师仅凭教学经验,一上课便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公式、解题方法、重难点等,至于课本中出现的图、境、情根本没时间理睬,剩余时间都是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模仿练习,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完全失缺了数学课程探究创新的理念,趣味数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题海练习。
B.极端现象: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一节课下来,涉及的科目很多,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
理性分析:小学数学应突出体现其数学味。首先小学数学作为“奠基”之“基”,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一生发展,而非短期成绩,课堂应集中表现于兴趣、能力、习惯和品格。其次,我们的小学生六七岁入学,才刚刚步入数学领域,刚刚参与经历、体验、探索活动,初步接触一些数学对象的由来、特征。幼稚的心灵难以集中精力,不易分辨学习重点,不懂得推理归纳,“融通”学科之间、学习领域之间的能力有限。因此,小学生对死板的数学练习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丰富的满汉全席又吃不消。
其次,小学数学姓“小学”,应凸现儿童味道
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从儿童的需求出发设计教学,还儿童以发展数学素养的自主权。
1.让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
天真活泼的儿童,就要拿生动活泼的内容去唤起他们的思维意识。数学不是天生枯燥的,学生不是天性厌烦数学,这就要看教师如何呈现数学素材了。如优秀案例《轴对称图形》,教师从给蝴蝶“找朋友”的游戏引入,唤起了学生对“对称”已有的知识经验:“蝴蝶图”是对称的,“朋”字也是对称的。独具匠心,深入浅出,入课无痕。在找准学生的起点后,放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帮不对称的变得对称,帮独眼龙“画龙点睛”更是把对称的“等距性”演绎得耐人寻味,令人拍案叫绝。接着又通过给松树找对称轴、对应点,进一步内化了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通过“给小草选对称图形”、“移动小草后它的对称图形该怎么移?”等一系列富含思辨的问题,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应用、理解对称的基本性质,深化了数学的思考方法。
2.把教学与活生生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际。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从而使学习活动生活化、自主化、趣味化。
“主题图”是新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我在实践中总结出解决的办法是:
A.给“主题图”编个故事。童话故事或班级故事都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将班内小朋友的姓名融入“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B.静态“主题图”动态化。让学生演一演“主题图”。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根据情况我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要在数学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数学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再次,小学数学课堂靠“师生’,应充满情感味道
儿童是情感型个体,他们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情感和愉快的心境基础上的。爱屋及乌,爱某师及爱某学科。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小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
总之,基础教育不同于提高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我们小学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凸现小学数学的“小”味,从儿童的角度将学生带入数学探究领域。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味;儿童味;感情味
课程标准指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①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体现其“小”味,把小学数学课演绎的“有滋有味”,让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快乐多彩。
首先,小学数学叫“数学”,应体现数学味道
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但是目前我们的课改还是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现象:
A.保守现象: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缓慢,甚或对新课改不理不睬,特别是任教多年的教师仅凭教学经验,一上课便直接告诉学生概念、公式、解题方法、重难点等,至于课本中出现的图、境、情根本没时间理睬,剩余时间都是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模仿练习,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完全失缺了数学课程探究创新的理念,趣味数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题海练习。
B.极端现象: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一节课下来,涉及的科目很多,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
理性分析:小学数学应突出体现其数学味。首先小学数学作为“奠基”之“基”,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一生发展,而非短期成绩,课堂应集中表现于兴趣、能力、习惯和品格。其次,我们的小学生六七岁入学,才刚刚步入数学领域,刚刚参与经历、体验、探索活动,初步接触一些数学对象的由来、特征。幼稚的心灵难以集中精力,不易分辨学习重点,不懂得推理归纳,“融通”学科之间、学习领域之间的能力有限。因此,小学生对死板的数学练习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丰富的满汉全席又吃不消。
其次,小学数学姓“小学”,应凸现儿童味道
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从儿童的需求出发设计教学,还儿童以发展数学素养的自主权。
1.让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
天真活泼的儿童,就要拿生动活泼的内容去唤起他们的思维意识。数学不是天生枯燥的,学生不是天性厌烦数学,这就要看教师如何呈现数学素材了。如优秀案例《轴对称图形》,教师从给蝴蝶“找朋友”的游戏引入,唤起了学生对“对称”已有的知识经验:“蝴蝶图”是对称的,“朋”字也是对称的。独具匠心,深入浅出,入课无痕。在找准学生的起点后,放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帮不对称的变得对称,帮独眼龙“画龙点睛”更是把对称的“等距性”演绎得耐人寻味,令人拍案叫绝。接着又通过给松树找对称轴、对应点,进一步内化了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通过“给小草选对称图形”、“移动小草后它的对称图形该怎么移?”等一系列富含思辨的问题,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应用、理解对称的基本性质,深化了数学的思考方法。
2.把教学与活生生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际。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从而使学习活动生活化、自主化、趣味化。
“主题图”是新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我在实践中总结出解决的办法是:
A.给“主题图”编个故事。童话故事或班级故事都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将班内小朋友的姓名融入“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B.静态“主题图”动态化。让学生演一演“主题图”。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根据情况我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要在数学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数学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再次,小学数学课堂靠“师生’,应充满情感味道
儿童是情感型个体,他们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良好的情感和愉快的心境基础上的。爱屋及乌,爱某师及爱某学科。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小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
总之,基础教育不同于提高教育,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我们小学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凸现小学数学的“小”味,从儿童的角度将学生带入数学探究领域。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前言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