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祁艳杰
【机构】 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提高中学教育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教育所面对的学生就是这一部分人群,因此,本文我们就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做出分析,并就其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四点解决方案,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磨练学习意志,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拓展自己的视野,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形成语文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深厚情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作为己任,形成主人翁意识。
1、问题引领,步步深入
教学过程中疑问很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例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预习阶段,学生对文本中很多字词如“苟得”“得兼”“辟”等的意思理解存在偏差,我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来了解这些词汇的基础含义,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揣摩文本的整体大意,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并抛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主旨:“鱼和熊掌到底是指什么东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己有没有遇到什么难以抉择的事情?”学生纷纷陷入了思考。这样,文本所要表达的含义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感情上的共鸣让初中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充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再对那些生字词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阐述和解释,帮助学生明确字词意义,实现文本含义和自身感悟的有机统一,将知识内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学生由自身的经历出发,层层挖掘,不知不觉间就实现了知识内化,学生在疑问中展开积极的思考,求知欲得到了激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
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其直观、生动的特性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情境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含义。如“步履蹒跚”等语言性的描述是抽象的,而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的“背影”则更加生动、形象,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语言描述,能够启发学生的多方面联想,学生可以根据画面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教师还可以利用投影仪播放一些精选的习题,以此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巩固。这些教学设备的合理利用能为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因此,教师要多多思考如何灵活运用教学设施,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避免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里。
3、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语文规律”。首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语文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敢于放手,真正地相信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觉自愿地学习。我们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还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这是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心理问题和认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新教材中有一篇卜劳恩的漫画作品《父与子》,简洁、生动、有趣的画面,勿劳老师多讲,学生一看就懂,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上台表演,同样的画面,通过学生的联想,表演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正所谓:一百个观众就是一百个哈姆雷特。
4、拓展延伸,能力迁移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实现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能力的迁移。所谓能力迁移,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和总结得出规律,并将其灵活应用在其他文章的鉴赏和评析上,使自己解读文章的思维更加多元和灵活。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不同于以往对北方寒冬萧条枯寂的描写,而是让人感到一种暖暖的春意,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在教学结束之后,我又给学生印发了鲁迅先生的《雪》,让学生进行对照阅读。鲁迅先生笔下北方的雪充满了壮美,充满了战斗的意志,体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对这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进行对比解析,更加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其实是作者意志精神的体现,鲁迅先生想要唤醒沉睡的中国大众,自然文章对雪描写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凌冽和向上,借雪来传达自己内心的呼告。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文章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思想不再局限在某个名家的一家之言上,而是在拓展延伸的发散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和挖掘,达到了能力迁移的目的。
5、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深度
要在语文课堂上成功开展这些活动,首要任务便是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打破师生等级隔阂、摒弃死板的教学模式、摆脱沉闷的教学气氛,学生才能够、才愿意积极表达自我观点,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真正以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度,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尚未理解的部分,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的空间,自己只扮演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多鼓励,多表扬,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和惯性,让他们增进对疑难问题的探究深度,摆脱固定思维带来的框架,让他们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讨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即便是略显枯燥的说明文,在教学中也可以开展这种学习活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泼,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在学习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征后,就可设置一个分组讨论:为何要选这二桥进行介绍?可以只介绍一座吗?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白课文的设置目的,即二桥代表着中国石拱桥最突出的特征,不可只介绍一座,这样不足以反映中国石拱桥的全部特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断提高思维、探究能力,进而达到自身语文素养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苏攀,《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016.
[2]池娟,《教育科学》,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2016.
【关键词】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磨练学习意志,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拓展自己的视野,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形成语文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深厚情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作为己任,形成主人翁意识。
1、问题引领,步步深入
教学过程中疑问很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例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预习阶段,学生对文本中很多字词如“苟得”“得兼”“辟”等的意思理解存在偏差,我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来了解这些词汇的基础含义,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揣摩文本的整体大意,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并抛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主旨:“鱼和熊掌到底是指什么东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己有没有遇到什么难以抉择的事情?”学生纷纷陷入了思考。这样,文本所要表达的含义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感情上的共鸣让初中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充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再对那些生字词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阐述和解释,帮助学生明确字词意义,实现文本含义和自身感悟的有机统一,将知识内化,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学生由自身的经历出发,层层挖掘,不知不觉间就实现了知识内化,学生在疑问中展开积极的思考,求知欲得到了激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
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其直观、生动的特性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情境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含义。如“步履蹒跚”等语言性的描述是抽象的,而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的“背影”则更加生动、形象,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语言描述,能够启发学生的多方面联想,学生可以根据画面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教师还可以利用投影仪播放一些精选的习题,以此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巩固。这些教学设备的合理利用能为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因此,教师要多多思考如何灵活运用教学设施,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避免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里。
3、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语文规律”。首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语文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敢于放手,真正地相信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觉自愿地学习。我们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还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这是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心理问题和认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新教材中有一篇卜劳恩的漫画作品《父与子》,简洁、生动、有趣的画面,勿劳老师多讲,学生一看就懂,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上台表演,同样的画面,通过学生的联想,表演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正所谓:一百个观众就是一百个哈姆雷特。
4、拓展延伸,能力迁移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实现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能力的迁移。所谓能力迁移,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和总结得出规律,并将其灵活应用在其他文章的鉴赏和评析上,使自己解读文章的思维更加多元和灵活。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不同于以往对北方寒冬萧条枯寂的描写,而是让人感到一种暖暖的春意,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在教学结束之后,我又给学生印发了鲁迅先生的《雪》,让学生进行对照阅读。鲁迅先生笔下北方的雪充满了壮美,充满了战斗的意志,体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学生对这两篇风格迥异的文章进行对比解析,更加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其实是作者意志精神的体现,鲁迅先生想要唤醒沉睡的中国大众,自然文章对雪描写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凌冽和向上,借雪来传达自己内心的呼告。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文章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思想不再局限在某个名家的一家之言上,而是在拓展延伸的发散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和挖掘,达到了能力迁移的目的。
5、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深度
要在语文课堂上成功开展这些活动,首要任务便是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打破师生等级隔阂、摒弃死板的教学模式、摆脱沉闷的教学气氛,学生才能够、才愿意积极表达自我观点,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真正以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度,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尚未理解的部分,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的空间,自己只扮演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多鼓励,多表扬,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和惯性,让他们增进对疑难问题的探究深度,摆脱固定思维带来的框架,让他们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讨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体会到思考的快乐。即便是略显枯燥的说明文,在教学中也可以开展这种学习活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泼,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在学习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征后,就可设置一个分组讨论:为何要选这二桥进行介绍?可以只介绍一座吗?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白课文的设置目的,即二桥代表着中国石拱桥最突出的特征,不可只介绍一座,这样不足以反映中国石拱桥的全部特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断提高思维、探究能力,进而达到自身语文素养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苏攀,《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016.
[2]池娟,《教育科学》,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