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 胡春玲
【机构】 新疆兵团第六师大黄山社区学校
【正文】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培训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实施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激趣引思确定探究方向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动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我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纷纷投入热烈地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我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小鲸鱼解答,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小鲸鱼:“因为你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时而讨论,时而深思,时而疾笔如飞,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从课文中设定探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探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探究课题的设定上。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对此,谈一下我在实践中探究出的具体策略:①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探究课题。鉴于对探究课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探究课题是师生纵横捭阖,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自然应当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探究课题是设定课题的一般方法。②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探究课题。探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③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探究课题。“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为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课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深究、讨论、争辩,其间教师作适时、适度地点拨,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内蕴。④从课后习题里带出探究课题。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探究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⑤在趣味活动中引出探究课题。探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若能更多地让学生觉得有趣,则活动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发挥课堂自主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著名的教育名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我们可把课堂看成森林的鸟类进行音乐比赛场景,成千上万的鸟儿汇集一堂,每一只鸟儿都以圆润的歌喉,婉转动听的歌曲打动听众,让听众感受音乐带来的快感。所以教师授课时,要把学生看作身怀绝技的高人,给他们表演的平台和机会,尽可能的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交流信息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要有计划组织教学活动。活动内容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自然天性和原有发展水平,其内容要符合三个因素,一是源于学生需要,爱好和特长,二是源于社会现实生活,三是源于学科知识。所以教师组织教学前应该结合学生主体,文本内容,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活动课在学生主体的操作下,其意识形态改变促使主体各种能力形成。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整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例如,我曾经组织了一次《古诗快乐营》活动,为了让学生受到祖国语言和文化的滋补,感受古人的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我依次设计了下列活动片段。⑴设置情景导入(分四个组,选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杜甫、杜牧、王维)⑵进入活动过程(开展互助学习活动或小组团体赛)。①指名或集体背诗(内容:诗情画意之类)。②根据画景说出诗名或作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之类)。③背诗接力赛(古诗接龙)。④提问、抽签背诗(触景生情)。⑤古诗填空、说出古诗作者或诗题(心有灵犀)。⑥讲古诗人的奇闻轶事(新朋老友)。⑦好词佳句齐齐唱(由学生激情演绎,边读边唱)。通过以上学习活动,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高涨,品味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为学生的自觉学习及合作学习奠定精神动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灵活选择,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几点。一是少些生搬硬套,多些灵活变通,二是以一种为主,多种结合,突出主旋律,兼收并蓄,吸收其他模式的长处;三是努力创新,形成特色。在实践中变化发展,逐步形成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一、激趣引思确定探究方向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跑动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我的话还没说完,孩子们就纷纷投入热烈地探究、讨论之中。小组交流过后,我当小鲸鱼,请各位“海洋动物学家”给小鲸鱼解答,大家都非常热心地告诉小鲸鱼:“因为你是哺乳动物,不是鱼,所以不能参加鱼类运动会。”接着举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证据,还细心地讲了鲸的演化过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看来真正读懂课文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时而讨论,时而深思,时而疾笔如飞,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二、从课文中设定探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探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探究课题的设定上。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对此,谈一下我在实践中探究出的具体策略:①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探究课题。鉴于对探究课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探究课题是师生纵横捭阖,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自然应当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探究课题是设定课题的一般方法。②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探究课题。探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③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探究课题。“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为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课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深究、讨论、争辩,其间教师作适时、适度地点拨,以开阔学生的思路,理解文字内蕴。④从课后习题里带出探究课题。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探究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⑤在趣味活动中引出探究课题。探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若能更多地让学生觉得有趣,则活动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发挥课堂自主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著名的教育名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我们可把课堂看成森林的鸟类进行音乐比赛场景,成千上万的鸟儿汇集一堂,每一只鸟儿都以圆润的歌喉,婉转动听的歌曲打动听众,让听众感受音乐带来的快感。所以教师授课时,要把学生看作身怀绝技的高人,给他们表演的平台和机会,尽可能的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交流信息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要有计划组织教学活动。活动内容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自然天性和原有发展水平,其内容要符合三个因素,一是源于学生需要,爱好和特长,二是源于社会现实生活,三是源于学科知识。所以教师组织教学前应该结合学生主体,文本内容,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活动课在学生主体的操作下,其意识形态改变促使主体各种能力形成。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整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例如,我曾经组织了一次《古诗快乐营》活动,为了让学生受到祖国语言和文化的滋补,感受古人的文化内涵和人格魅力,我依次设计了下列活动片段。⑴设置情景导入(分四个组,选四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杜甫、杜牧、王维)⑵进入活动过程(开展互助学习活动或小组团体赛)。①指名或集体背诗(内容:诗情画意之类)。②根据画景说出诗名或作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之类)。③背诗接力赛(古诗接龙)。④提问、抽签背诗(触景生情)。⑤古诗填空、说出古诗作者或诗题(心有灵犀)。⑥讲古诗人的奇闻轶事(新朋老友)。⑦好词佳句齐齐唱(由学生激情演绎,边读边唱)。通过以上学习活动,学生背诵古诗的热情高涨,品味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为学生的自觉学习及合作学习奠定精神动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灵活选择,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几点。一是少些生搬硬套,多些灵活变通,二是以一种为主,多种结合,突出主旋律,兼收并蓄,吸收其他模式的长处;三是努力创新,形成特色。在实践中变化发展,逐步形成活动课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