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作者】 李 皞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正文】 【教学目标】
理解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冲击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是英国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的必然结果。通过细节的展示,让学生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鸦片战争,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事件。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中国近代有中华民族从天空坠入地狱的恐慌,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彷徨,今天让我们学习鸦片战争,了解这段历史是怎样开始的。
教学设计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
一:偶然与必然(战争爆发的原因)
1.两种植物的较量:(直接原因)
教师提问:“有些人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植物较量的结果,你如何认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禁烟运动。教师提问:“那么是不是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出示材料:(幻灯片)
一、偶然与必然(战争爆发的原因)
2. 两个世界的相遇(背景)
政治上:
材料一: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 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岳麓版必修1
思考:反映了中英两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分析,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出示材料(幻灯片):
经济上: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思考:从礼单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的经济形式有怎样的不同?是礼品还是贡品?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
教师引导:“英国人认为他送给中国的是礼品,而清廷却认为他送来的是贡品,一字之差,却反映出两个国家对世界的截然不同的看法?”
出示材料:(幻灯片)
思想上:英国人眼中的世界和中国人眼中的天下
教师引导:在英国人眼里的世界与现在人们认识的世界没有太大的差异,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所以,英国使节给乾隆帝的,是为促进两国交往和贸易的礼品。可是清政府却是完全不同想法,在清政府眼里,是没有世界的概念的,只有天下,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中国的文明是最先进的,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一个是开放的,另一个是封闭自大的朝贡观念。这样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对外政策。
出示材料(幻灯片):
外交上:
教师引导:英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对外政策表现为侵略扩张,中国却继续作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对外政策表现为闭关锁国。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英两国战前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的差异,得出结论大英帝国迅速崛起,国力强大;中国腐朽落后,危机四伏。英国已经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其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清政府的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这时期的东西方是两种不同的世界,两种不同文明,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而在殖民主义扩张的推波助澜下,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文明必然席卷到东方,两种世界必然要发生碰撞,工业文明必然要冲击农业文明。具体而言: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市场,掠夺原料。而当时地大物博而又衰落不堪的中国必然成为它的侵略对象。结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西方工业文明席卷全球的必然结果。
环节二:教师出示空白表格,要求学生自主完成。
二、战争及条约(战争的过程及条约)
1.自主学习——初识战争。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南京条约条款内容及危害,进而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出示幻灯片:
2.深入探究——细看战争
细节一:
材料: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老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细节二:关于条约
1.割香港岛:英人初提香港时,北京还不知道香港在哪里,时人反对各地但不反对割香港。
2.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3.协定关税 :英国提出关税固定为百分之五,此为当时世界上最低的关税,清朝谈判官员立刻同意,因为当时清朝的关税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这是不降反升的好事。因不懂关税的重要性,丧失了巨大的国家利益。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结论:通过鸦片战争的条约细节理解当时中国人的观念的落后。
出示幻灯片:
材料:传统的“天朝”观念,遮挡了他们的视野,近代国际知识的缺乏,又使之看不见认不清真正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所在。——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加深学生对当时中国思想观念的落后的理解。
细节三:
材料: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思考:GDP全球第一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是落后导致的,落后包括制度上的,经济生产方式,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思想观念的落后。结论: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抵抗先进的工业文明。
环节三:沉沦与进步(鸦片战争的影响)
出示材料:
1.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董宗远
2.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包世臣《安吴四种》
3“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原叙》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用侵略的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结合材料)?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鸦片战争的影响:
1、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客观上驱动中国社会迈入近代(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教学设计三:总结升华
鸦片战争注定同中华民族的整个荣辱兴衰联系起来,它是一块伤疤,记载着这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和灾害,它是一种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强敌时无畏无惧坚强的民族精神,它更是一种动力,激励中国人奋力的追逐世界现代化潮流,去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我们在这里再学习这一课,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这份使命 ,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茅海建先生说:“只要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理解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冲击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是英国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的必然结果。通过细节的展示,让学生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鸦片战争,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事件。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中国近代有中华民族从天空坠入地狱的恐慌,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彷徨,今天让我们学习鸦片战争,了解这段历史是怎样开始的。
教学设计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
一:偶然与必然(战争爆发的原因)
1.两种植物的较量:(直接原因)
教师提问:“有些人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植物较量的结果,你如何认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禁烟运动。教师提问:“那么是不是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出示材料:(幻灯片)
一、偶然与必然(战争爆发的原因)
2. 两个世界的相遇(背景)
政治上:
材料一: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 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岳麓版必修1
思考:反映了中英两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分析,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出示材料(幻灯片):
经济上: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思考:从礼单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的经济形式有怎样的不同?是礼品还是贡品?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思考,得出结论: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
教师引导:“英国人认为他送给中国的是礼品,而清廷却认为他送来的是贡品,一字之差,却反映出两个国家对世界的截然不同的看法?”
出示材料:(幻灯片)
思想上:英国人眼中的世界和中国人眼中的天下
教师引导:在英国人眼里的世界与现在人们认识的世界没有太大的差异,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所以,英国使节给乾隆帝的,是为促进两国交往和贸易的礼品。可是清政府却是完全不同想法,在清政府眼里,是没有世界的概念的,只有天下,天下的中心是中国,中国的文明是最先进的,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一个是开放的,另一个是封闭自大的朝贡观念。这样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对外政策。
出示材料(幻灯片):
外交上:
教师引导:英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对外政策表现为侵略扩张,中国却继续作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对外政策表现为闭关锁国。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英两国战前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的差异,得出结论大英帝国迅速崛起,国力强大;中国腐朽落后,危机四伏。英国已经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其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清政府的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这时期的东西方是两种不同的世界,两种不同文明,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而在殖民主义扩张的推波助澜下,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文明必然席卷到东方,两种世界必然要发生碰撞,工业文明必然要冲击农业文明。具体而言: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市场,掠夺原料。而当时地大物博而又衰落不堪的中国必然成为它的侵略对象。结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西方工业文明席卷全球的必然结果。
环节二:教师出示空白表格,要求学生自主完成。
二、战争及条约(战争的过程及条约)
1.自主学习——初识战争。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南京条约条款内容及危害,进而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出示幻灯片:
2.深入探究——细看战争
细节一:
材料: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老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细节二:关于条约
1.割香港岛:英人初提香港时,北京还不知道香港在哪里,时人反对各地但不反对割香港。
2.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3.协定关税 :英国提出关税固定为百分之五,此为当时世界上最低的关税,清朝谈判官员立刻同意,因为当时清朝的关税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这是不降反升的好事。因不懂关税的重要性,丧失了巨大的国家利益。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结论:通过鸦片战争的条约细节理解当时中国人的观念的落后。
出示幻灯片:
材料:传统的“天朝”观念,遮挡了他们的视野,近代国际知识的缺乏,又使之看不见认不清真正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所在。——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加深学生对当时中国思想观念的落后的理解。
细节三:
材料: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思考:GDP全球第一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是落后导致的,落后包括制度上的,经济生产方式,军事技术,社会制度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思想观念的落后。结论: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抵抗先进的工业文明。
环节三:沉沦与进步(鸦片战争的影响)
出示材料:
1.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董宗远
2.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包世臣《安吴四种》
3“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原叙》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用侵略的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结合材料)?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鸦片战争的影响:
1、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客观上驱动中国社会迈入近代(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教学设计三:总结升华
鸦片战争注定同中华民族的整个荣辱兴衰联系起来,它是一块伤疤,记载着这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和灾害,它是一种精神昭示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强敌时无畏无惧坚强的民族精神,它更是一种动力,激励中国人奋力的追逐世界现代化潮流,去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我们在这里再学习这一课,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这份使命 ,正如著名的历史学家茅海建先生说:“只要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