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策略
【作者】 刘 穗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第三中学
【正文】 【摘 要】 防止和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还有大量辛苦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需要我们奉献一颗爱心。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我相信经过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三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一定会减少!
【关键词】 两极分化;方式改变;研究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缕春风,让沉闷已久的数学课堂焕然一新。课堂活了,学习的方式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然而,透过精彩纷呈的课堂表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活跃的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难以深入其中,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所适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新教材中配备的有趣的图片,一改往日数学课本的的单调枯燥,让学生感觉亲切、有趣。可插图太多也会给学生带来困扰,他们不知道在插图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另外现在教材中一些信息给出往往都是几个学生你一句我一句来出示的,这些条件的分散给出,无疑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到应接不暇。其次,教材中有些习题信息模糊,让学生不知如何是好。如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一些习题不明确给出属于哪种植树情况,必须借助生活经验来找出隐藏的条件,这对于少有生活经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够理解,可对于那些学困生来说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从而加剧了分化。
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握教材中“呼之欲出却欲言又止”的知识点,考虑教材中没有给出的计算法则要不要呈现?发散思维引导到什么程度?所以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那些学困生。久而久之,就使得分化更加严重了。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的“教师提问——师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它提出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而且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学习意识和习惯。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学习方式缺少了强制性,但小学生自觉性较差,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或一部分纪律差的学困生,他们常常会在自主探究时“开小差”。另外由于我们现在条件所限,各班级人数较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学困生原本已有的差距越拉越大。那些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角,表现越来越出色。从而使“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教师对“讲授”一词避之惟恐不及。记得一次听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在简单引导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过探究后学生汇报结果:有的用连续加法解决;有的把一个因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再把两个积相加;也有的用竖式方式计算,其中有因为数位没对齐算错的。“竖式算错”这原本是很好的资源,展开讲解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可是教师看到中等以上学生掌握了,就觉得所有学生都掌握了,教师是“就高不就低”了。从表面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认为这是舍本求末。老师忽略了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可是老师含糊其词不明确目标,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去接受新方法,至使学困生停止不前,滞留原地。这不是个案,老师过于尊重学生的选择,也可以说是处理不好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无疑给那些比较懒惰的学困生一个不去接受新知识的借口,从而使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面对数学教学中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如何改变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让学困生学而不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研究教材,创设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知识点;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联系及不同的目标。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新课程提倡教师要依托教材,提炼教材,更要依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教师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作必要的调整与重组。
二、注重以教促学,加强方法指导
课程改革后,教师们纷纷转变了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这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一大进步。可是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是主角,老师就自然转为配角,这是对新课程改革教育观念的误解。“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任务。”用更通俗的话打比方就是:学生是主角,教师就是导演,要想拍出好的电影,必须有导演的统领全局的有效指导。
因此,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绝不能袖手旁观。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就点拨,当讲授还需讲授。现在提倡,老师们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同算法给予肯定,这无可厚非,但是肯定之后要对那些麻烦及落后学段要求的方法给予必要的说明,要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反之,会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极为不利,特别是学困生,更要加强优化的方法指导。
三、培养学习兴趣,加强个别辅导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个知识点的欠缺容易弥补,可一个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问题就严重了。一般的学困生都是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造成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兴趣,重立自信是我们应对学困生的积极的教学策略之一。
【关键词】 两极分化;方式改变;研究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缕春风,让沉闷已久的数学课堂焕然一新。课堂活了,学习的方式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然而,透过精彩纷呈的课堂表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活跃的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难以深入其中,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所适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新教材中配备的有趣的图片,一改往日数学课本的的单调枯燥,让学生感觉亲切、有趣。可插图太多也会给学生带来困扰,他们不知道在插图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另外现在教材中一些信息给出往往都是几个学生你一句我一句来出示的,这些条件的分散给出,无疑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到应接不暇。其次,教材中有些习题信息模糊,让学生不知如何是好。如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一些习题不明确给出属于哪种植树情况,必须借助生活经验来找出隐藏的条件,这对于少有生活经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够理解,可对于那些学困生来说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从而加剧了分化。
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握教材中“呼之欲出却欲言又止”的知识点,考虑教材中没有给出的计算法则要不要呈现?发散思维引导到什么程度?所以教师的负担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少,无暇顾及那些学困生。久而久之,就使得分化更加严重了。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的“教师提问——师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它提出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而且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学习意识和习惯。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学习方式缺少了强制性,但小学生自觉性较差,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或一部分纪律差的学困生,他们常常会在自主探究时“开小差”。另外由于我们现在条件所限,各班级人数较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学困生原本已有的差距越拉越大。那些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角,表现越来越出色。从而使“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教师对“讲授”一词避之惟恐不及。记得一次听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在简单引导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过探究后学生汇报结果:有的用连续加法解决;有的把一个因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再把两个积相加;也有的用竖式方式计算,其中有因为数位没对齐算错的。“竖式算错”这原本是很好的资源,展开讲解让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可是教师看到中等以上学生掌握了,就觉得所有学生都掌握了,教师是“就高不就低”了。从表面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我认为这是舍本求末。老师忽略了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可是老师含糊其词不明确目标,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去接受新方法,至使学困生停止不前,滞留原地。这不是个案,老师过于尊重学生的选择,也可以说是处理不好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无疑给那些比较懒惰的学困生一个不去接受新知识的借口,从而使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面对数学教学中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如何改变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让学困生学而不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研究教材,创设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知识点;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联系及不同的目标。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新课程提倡教师要依托教材,提炼教材,更要依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教师在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作必要的调整与重组。
二、注重以教促学,加强方法指导
课程改革后,教师们纷纷转变了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这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一大进步。可是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是主角,老师就自然转为配角,这是对新课程改革教育观念的误解。“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任务。”用更通俗的话打比方就是:学生是主角,教师就是导演,要想拍出好的电影,必须有导演的统领全局的有效指导。
因此,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绝不能袖手旁观。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就点拨,当讲授还需讲授。现在提倡,老师们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同算法给予肯定,这无可厚非,但是肯定之后要对那些麻烦及落后学段要求的方法给予必要的说明,要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反之,会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极为不利,特别是学困生,更要加强优化的方法指导。
三、培养学习兴趣,加强个别辅导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个知识点的欠缺容易弥补,可一个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问题就严重了。一般的学困生都是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造成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兴趣,重立自信是我们应对学困生的积极的教学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