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陈 晨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夏侯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策略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过去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当“演员”,学生静听当“观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参与,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让师生零距离,激发创造潜能
课堂上教师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讲台成了威严的象征,课堂上孩子就会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思维就会失去灵活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解除这一障碍,师生间关系更融洽,心与心更相通。我们只有放下教师自己认为那种所谓的神圣的地位才能与学生的距离化为零,在教学中才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辅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们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民主宽松的环境,还要相机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让学生活跃思维。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与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四、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的需要而自主地学习。这样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话可写、可说,同时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又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一次“看谁的故事好”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巧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打造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创新行为进行评价,适当给予鼓励,增加他们对课堂学习兴趣,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伟.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6,10(16):221.
[2]张月冉.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12(21):144.
[3]孙平霞.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8(27):17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策略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过去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当“演员”,学生静听当“观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参与,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让师生零距离,激发创造潜能
课堂上教师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讲台成了威严的象征,课堂上孩子就会产生紧张害怕的情绪,思维就会失去灵活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解除这一障碍,师生间关系更融洽,心与心更相通。我们只有放下教师自己认为那种所谓的神圣的地位才能与学生的距离化为零,在教学中才能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辅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辅”。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们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民主宽松的环境,还要相机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让学生活跃思维。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和选择,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与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四、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的需要而自主地学习。这样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话可写、可说,同时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又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一次“看谁的故事好”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五、巧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打造想象的空间;为学生创新行为进行评价,适当给予鼓励,增加他们对课堂学习兴趣,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伟.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16,10(16):221.
[2]张月冉.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12(21):144.
[3]孙平霞.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8(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