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作者】 马贵芝
【机构】 新疆伊犁昭苏县高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和载体,也是我国文人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来源。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文言文教学方法提出探究。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文化最直接的媒介和窗口。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占较大比重,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但由于文言文距离今天相对遥远,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很多学生畏惧文言文,文言文教学依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教无定法,面对不同的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中,绝不可以忽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让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文言文学习产生饱满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比如讲《烛之武退秦师》,由《曹刿论战》导入,讲《荆轲刺秦王》,可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这段史实;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讲《离骚》,可以由端午节的传说导入。学习《蜀道难》,可以播放蜀道的险峻的视频;学习《阿房宫赋》,可以由《过秦论》中秦亡的原因引出。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行故事会或尝试进行话本表演,这样可以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二、重视诵读,形成语感
诵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想让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成效,必须加强学生诵读力度,强化诵读。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诵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熟读成诵,是一个高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经典作品,才能掌握文言字词的读音与意义、习其句读、品味精妙语言、掌握语言规律、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出文章思想情感的变化和不同文体的风格韵味,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出文言语感。比如必修二的《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的这三篇写景散文,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语感,从而体味文章优美语句,对自然美有感受力,领略到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修五的《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这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辞赋和骈文,最讲究声韵之美。在诵读《归去来兮辞》时,指导学生读出诗一样的节奏和韵律,才能体会到文章饱满的情感。《滕王阁序》基本上由对偶句构成,由讲究平仄,在诵读时容易形成整齐的节奏,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句式和虚词的调节语气作用,从而读出全文情感的变化。
诵读的形式要多样多样,可以范读、领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快读、默读、跳读、猜读……短文章可先整体读,在逐段学习中,再逐段读,最后再整体读。
三、加强积累,构建体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积累重要实词、虚词。词汇量是获得文言文语感的基础。要学生掌握住常见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一词多义现象,除教会学生注重积累课本知识外,还应延伸到课外文段,继续巩固。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要给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各种用法并让其掌握。
积累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掌握课文中出现过的通假字,能根据语境做到举一反三。随着词义的演变,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感情色彩变了,褒义词变成贬义词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和现代汉语意思截然不同的词,这个学生最容易错,要让学生实记。
积累词类和活用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要准确理解文意。学习词类活用,要指导学生根据语境、词性和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去辨析,从而掌握规律。指导学生积累:不及物动词后跟宾语,那么这个动词常用作使动;形容词后跟着“之”字,常常用作意动等等。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要把握住它们内部的语法结构特点。比如判断句最关键的标志是名词或名词词组做谓语;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常常会构成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都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有“中心词+之+定语+者”等几种固定格式。要把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教给学生;告诉学生意动和使动的翻译格式。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用语。比如:“无乃”、“得无”、“所以”“是以”等等。
除了注重积累以外,还(下转第34页)(上接第32页)应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要坚持以课本为主,在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学习过的基础字词,进行分类做专题梳理归纳。
四、质疑探究,培养能力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质疑、探究,寻找规律去解疑析难,举一反三地学习新知,遇到不懂的地方,把疑难提出来,然后解决疑难,从疑到不疑,这样才有长进。质疑,要引导;探究,也要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点拨一些门径和方法。如,利用文体知识对文章进行分解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联系实例,化难为易;参考有关资料,到文章外面去寻求答案;还可以组织讨论,启发诱导,使学生茅塞顿开。如《赤壁赋》这篇散体文赋,指导学生质疑:文章为什么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其用意何在?教师通过对文体知识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思想情感的曲折变化,进而体悟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如《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可先解释这个题目,抓住“退”字,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逍遥游》可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庄子思想、文章所体现的观点以及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进行质疑,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五、言文并重,提高素养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文”与“言”的结合,既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重点语句进行梳理,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言文阅读功底,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展示的古代文化、思想、情感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文章背景、作者、历史故事的介绍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通过对人物形象、优秀品质的分析,将思想文化的传播落到实处,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具有传统美德。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指导学生学习烛之武临危不惧、永赴国难、顾全大局、深明大义、机智善辩等优秀品质,学习《离骚》,引导学生体悟诗人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导学生学习蔺相如视死如归,先国家后个人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学习《苏武传》,指导学生学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与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等,组织学生探讨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精神的重要核心。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教材选的古文篇目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精华,教学文言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做整体的感知和把握,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文言文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文言文教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高中文言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创新,不断探究,才能让文言文的芳香飘散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宋瑞波.高中语文人文性教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6).
[2]钟婉.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4).
[3]杨敏玲.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J].学周 刊(C),2012(8).
[4]智丁.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教法浅谈[J].河南农业,2013(21).
[5]于媛.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 才智,2014(30)
[6]刘世铭.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文化最直接的媒介和窗口。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占较大比重,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但由于文言文距离今天相对遥远,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很多学生畏惧文言文,文言文教学依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教无定法,面对不同的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中,绝不可以忽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让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文言文学习产生饱满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比如讲《烛之武退秦师》,由《曹刿论战》导入,讲《荆轲刺秦王》,可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这段史实;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讲《离骚》,可以由端午节的传说导入。学习《蜀道难》,可以播放蜀道的险峻的视频;学习《阿房宫赋》,可以由《过秦论》中秦亡的原因引出。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行故事会或尝试进行话本表演,这样可以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二、重视诵读,形成语感
诵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想让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成效,必须加强学生诵读力度,强化诵读。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诵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熟读成诵,是一个高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经典作品,才能掌握文言字词的读音与意义、习其句读、品味精妙语言、掌握语言规律、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出文章思想情感的变化和不同文体的风格韵味,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出文言语感。比如必修二的《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的这三篇写景散文,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语感,从而体味文章优美语句,对自然美有感受力,领略到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修五的《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这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辞赋和骈文,最讲究声韵之美。在诵读《归去来兮辞》时,指导学生读出诗一样的节奏和韵律,才能体会到文章饱满的情感。《滕王阁序》基本上由对偶句构成,由讲究平仄,在诵读时容易形成整齐的节奏,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句式和虚词的调节语气作用,从而读出全文情感的变化。
诵读的形式要多样多样,可以范读、领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快读、默读、跳读、猜读……短文章可先整体读,在逐段学习中,再逐段读,最后再整体读。
三、加强积累,构建体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积累重要实词、虚词。词汇量是获得文言文语感的基础。要学生掌握住常见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一词多义现象,除教会学生注重积累课本知识外,还应延伸到课外文段,继续巩固。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要给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各种用法并让其掌握。
积累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掌握课文中出现过的通假字,能根据语境做到举一反三。随着词义的演变,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感情色彩变了,褒义词变成贬义词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和现代汉语意思截然不同的词,这个学生最容易错,要让学生实记。
积累词类和活用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要准确理解文意。学习词类活用,要指导学生根据语境、词性和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去辨析,从而掌握规律。指导学生积累:不及物动词后跟宾语,那么这个动词常用作使动;形容词后跟着“之”字,常常用作意动等等。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要把握住它们内部的语法结构特点。比如判断句最关键的标志是名词或名词词组做谓语;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常常会构成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都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有“中心词+之+定语+者”等几种固定格式。要把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教给学生;告诉学生意动和使动的翻译格式。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用语。比如:“无乃”、“得无”、“所以”“是以”等等。
除了注重积累以外,还(下转第34页)(上接第32页)应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构建知识体系要坚持以课本为主,在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学习过的基础字词,进行分类做专题梳理归纳。
四、质疑探究,培养能力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质疑、探究,寻找规律去解疑析难,举一反三地学习新知,遇到不懂的地方,把疑难提出来,然后解决疑难,从疑到不疑,这样才有长进。质疑,要引导;探究,也要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点拨一些门径和方法。如,利用文体知识对文章进行分解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联系实例,化难为易;参考有关资料,到文章外面去寻求答案;还可以组织讨论,启发诱导,使学生茅塞顿开。如《赤壁赋》这篇散体文赋,指导学生质疑:文章为什么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其用意何在?教师通过对文体知识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思想情感的曲折变化,进而体悟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如《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可先解释这个题目,抓住“退”字,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逍遥游》可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庄子思想、文章所体现的观点以及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等进行质疑,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五、言文并重,提高素养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文”与“言”的结合,既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字、词、重点语句进行梳理,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言文阅读功底,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展示的古代文化、思想、情感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文章背景、作者、历史故事的介绍向学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通过对人物形象、优秀品质的分析,将思想文化的传播落到实处,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具有传统美德。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指导学生学习烛之武临危不惧、永赴国难、顾全大局、深明大义、机智善辩等优秀品质,学习《离骚》,引导学生体悟诗人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情怀;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导学生学习蔺相如视死如归,先国家后个人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学习《苏武传》,指导学生学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与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等,组织学生探讨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精神的重要核心。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教材选的古文篇目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精华,教学文言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做整体的感知和把握,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文言文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文言文教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高中文言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创新,不断探究,才能让文言文的芳香飘散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宋瑞波.高中语文人文性教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6).
[2]钟婉.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4).
[3]杨敏玲.浅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J].学周 刊(C),2012(8).
[4]智丁.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教法浅谈[J].河南农业,2013(21).
[5]于媛.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J]. 才智,2014(30)
[6]刘世铭.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