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作者】 魏 斌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第五小学
【正文】 现在的社会是数字化的社会,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帮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人们的数学学习中贯穿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可以通过体验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能表示生活中的数,建立数感。再通过学生之间的表达与交流进一步形成数感。然后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发展。最后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把现实中的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强化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对此作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700毫升;有的说1.7升;有的说1700毫升;有的说1又7/10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另外还可以在比较中发展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数目的意义,使学生在比较中,通过能够见到的、感知到的比较小的数感受大数,数感也得到发展。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所以说,人们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700毫升;有的说1.7升;有的说1700毫升;有的说1又7/10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另外还可以在比较中发展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大数目的意义,使学生在比较中,通过能够见到的、感知到的比较小的数感受大数,数感也得到发展。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所以说,人们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