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的教学浅析
【作者】 包承年
【机构】 贵州省三都县普安镇交梨社区交梨民族小学
【正文】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进入高科技发展的年代,也是知识、人才竞争猛烈的年代。要使我国的方方面面在世界处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对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要进行改革,教师的思想必须跟上新潮流,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进行改革,教师必须理解课堂教学的实质,才能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理所当然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培养。那么教师如何搞好课堂教学的培养呢?这就是下面本人要谈的问题。
【关键词】 相遇问题;直观性;创造性;思维;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八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七册用综合算式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引伸到用综合算式解答相遇问题的应用题。通过数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这类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这里讲的是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解答这种应用题,必须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此外,还必须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即理解“相向而行”“相遇”术语的实际含义。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灵活的解答此类应用题,本人在这堂课中是这样教学的:
一、注重知识的结构和发展,区分重点与难点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因个别差异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应用知识的引伸和发展来降低教学的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和掌握。这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在讲例题前,先复习三个简单的应用题。(1)一辆卡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150千米?(2)一辆卡车3小时行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卡车每小时行50千米,要行150千米需要用多少小时?结合上面的三个小题,引导学生从这三个例子中分别找出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出示下面两个小题,并分别说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1)张华从家里向学校走来,每分钟走65米,经过4分到校。张华家离学校多远?(2)李诚从家里向学校走来,他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到校。他家离学校多远?最后把上面这两个小题变成例1。这样引入,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接受的知识由简单到复杂,可以降低学生分析思考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例题中三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达到数学目的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思维的培养
直观性教学不能单纯在口头上教学,应该注重素质教学,即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动态及爱好和生活环境,制作巧妙的直观教具,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实物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让学生实践。下面把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张华和李诚同时从教室的两边面对面地走,直到相遇。(2)教师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了解:
(3)看图回答问题:
①张华走的路程是哪一段?
②李诚走的路程是哪一段?
③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与他们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④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先求出什么?
这样通过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后,心目中已有了抽象思维,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对问题自然很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处活动。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培养变异的解题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分清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巧妙的解题方法。在讲完例1后,继续引导学生把例题变成下面两个小题:①将例1中的问题变成条件,两人的速度不变,把相遇时间变成问题。②把例题中的问题变成条件,第二个条件变成问题。最后把这两个小题与例题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解答。这样,既培养学生会举一反三的行找解题之路,又培养他们灵活的解题能力。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专门为学生创建一个好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引导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大胆发言。因此,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高科技发展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数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并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从“不愿学”转到“愿学”,最后达到“我要学”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慧萍-《新一代月刊》
[2]赵玉华-《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3]刘緖毅-《小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 相遇问题;直观性;创造性;思维;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八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七册用综合算式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引伸到用综合算式解答相遇问题的应用题。通过数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这类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这里讲的是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解答这种应用题,必须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此外,还必须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即理解“相向而行”“相遇”术语的实际含义。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灵活的解答此类应用题,本人在这堂课中是这样教学的:
一、注重知识的结构和发展,区分重点与难点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因个别差异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应用知识的引伸和发展来降低教学的难度,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和掌握。这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在讲例题前,先复习三个简单的应用题。(1)一辆卡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150千米?(2)一辆卡车3小时行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一辆卡车每小时行50千米,要行150千米需要用多少小时?结合上面的三个小题,引导学生从这三个例子中分别找出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出示下面两个小题,并分别说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1)张华从家里向学校走来,每分钟走65米,经过4分到校。张华家离学校多远?(2)李诚从家里向学校走来,他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到校。他家离学校多远?最后把上面这两个小题变成例1。这样引入,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接受的知识由简单到复杂,可以降低学生分析思考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例题中三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达到数学目的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思维的培养
直观性教学不能单纯在口头上教学,应该注重素质教学,即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动态及爱好和生活环境,制作巧妙的直观教具,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实物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让学生实践。下面把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张华和李诚同时从教室的两边面对面地走,直到相遇。(2)教师出示线段图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了解:
(3)看图回答问题:
①张华走的路程是哪一段?
②李诚走的路程是哪一段?
③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与他们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④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先求出什么?
这样通过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后,心目中已有了抽象思维,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对问题自然很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处活动。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培养变异的解题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分清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巧妙的解题方法。在讲完例1后,继续引导学生把例题变成下面两个小题:①将例1中的问题变成条件,两人的速度不变,把相遇时间变成问题。②把例题中的问题变成条件,第二个条件变成问题。最后把这两个小题与例题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正确地解答。这样,既培养学生会举一反三的行找解题之路,又培养他们灵活的解题能力。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专门为学生创建一个好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引导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大胆发言。因此,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高科技发展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数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并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从“不愿学”转到“愿学”,最后达到“我要学”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慧萍-《新一代月刊》
[2]赵玉华-《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3]刘緖毅-《小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