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
【作者】 韩奇麟
【机构】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河口学校
【正文】 【摘 要】 “数与代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代价价值。与传统的初中数学中代数部分相比,新课程标准在这一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应该按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对“数与代数”及其教学进行认识,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与代数;教学策略
1、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价值
1.1 培养学生现实应用的能力
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方程、不等式与函数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
1.2 提高学生创新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数与代数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数的概念的建立、扩充以及数的运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导,方程的建立和求解,函数关系的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初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
1.3 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科学的数学观念
在数与代数中,不仅知识中存在着正数与负数、加法与减法、乘方与开方、变量与常量、精确与近似等对立和统一,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也充满己知与未知、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等对立与统一。同时,在变量和函数的研究中,还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1.4 陶冶学生情操,形成良好品质
数与代数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数与代数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知难而进、坚忍不拔的品质;数与代数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美,可以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2、新课标下“数与代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标准》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不再是习题和试题的编制者,而是拥有先进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和合作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者。
2.2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将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改变集中体现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观察、实验、验证等活动,应当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由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多样化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3、新课程标准下“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
3.1 现实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对现实背景的感受和体验中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具体地理解数的意义。
例如,对100万的认识,可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量,感受其大小,以形成对100万等大数的认识。“某某中小学在校学生有100万,每人每天节约一粒大米,一天可节约多少粒大米?重多少克?”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他们或者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或者先称出1千克大米,再数一数粒数,利用比例的知识很好地估计出了100万粒大米大约是21千克重。这样,学生对100万这个大数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3.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符号感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应创设空间,逐步渗透,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感。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到一些困惑,“如果字母作为一个数的不确定名词,那又为什么要用这么多a,b,c ……”,实际上这就像我们讲到这个人和那个人一样,学生不理解a怎么能等于b,你可以告诉他a与b不一定相等,但也可能偶然相等。最本质的一点是要使学生知道字母表示某些东西,不同的字母或表达式可表示相同的东西。
3.3 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只有不拘泥于教师提供的案例,而能主动地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才能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可以说,主动寻求新知识的实际背景,是增强应用意识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强调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今天,主动寻求知识的应用领域,开辟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组织数学应用教学的内容,以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至臻完善的境地,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科安排,把抽象的概念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吕世虎,肖鸿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吕世虎,石永生等.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孔惠玲.初中代数教学中的数学情境与问题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2,1l(4).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与代数;教学策略
1、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价值
1.1 培养学生现实应用的能力
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方程、不等式与函数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
1.2 提高学生创新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数与代数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数的概念的建立、扩充以及数的运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导,方程的建立和求解,函数关系的探究等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初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
1.3 帮助学生形成辩证科学的数学观念
在数与代数中,不仅知识中存在着正数与负数、加法与减法、乘方与开方、变量与常量、精确与近似等对立和统一,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也充满己知与未知、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等对立与统一。同时,在变量和函数的研究中,还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
1.4 陶冶学生情操,形成良好品质
数与代数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数与代数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知难而进、坚忍不拔的品质;数与代数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美,可以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2、新课标下“数与代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标准》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不再是习题和试题的编制者,而是拥有先进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和合作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者。
2.2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将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改变集中体现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观察、实验、验证等活动,应当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由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多样化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3、新课程标准下“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
3.1 现实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对现实背景的感受和体验中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具体地理解数的意义。
例如,对100万的认识,可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量,感受其大小,以形成对100万等大数的认识。“某某中小学在校学生有100万,每人每天节约一粒大米,一天可节约多少粒大米?重多少克?”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他们或者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或者先称出1千克大米,再数一数粒数,利用比例的知识很好地估计出了100万粒大米大约是21千克重。这样,学生对100万这个大数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3.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符号感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应创设空间,逐步渗透,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感。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到一些困惑,“如果字母作为一个数的不确定名词,那又为什么要用这么多a,b,c ……”,实际上这就像我们讲到这个人和那个人一样,学生不理解a怎么能等于b,你可以告诉他a与b不一定相等,但也可能偶然相等。最本质的一点是要使学生知道字母表示某些东西,不同的字母或表达式可表示相同的东西。
3.3 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只有不拘泥于教师提供的案例,而能主动地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才能为知识的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可以说,主动寻求新知识的实际背景,是增强应用意识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强调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今天,主动寻求知识的应用领域,开辟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组织数学应用教学的内容,以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至臻完善的境地,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科安排,把抽象的概念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吕世虎,肖鸿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吕世虎,石永生等.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孔惠玲.初中代数教学中的数学情境与问题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2,1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