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试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 毕春华
【机构】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
【正文】 【摘 要】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 阅读;创新;问题;对策
在语文语文教学中,要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中语文教学是引领学生迈进文学殿堂、领略文学领域无限风光的开端,要让学生们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是学生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的重要的素材。然而初中语文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不少教师常用条分缕析,切块而“食?”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漠视阅读主体,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
1、应试的教与学。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阅读教学,经常以应试为目的,凡是同中考有关的文章就进行没完没了分析,教师缺少自己思想,漠视阅读主体,不问学生的趣如何,只是将教参分析、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个性受压抑,情感得不到表现,优美的文学作品则被公式化的字、词、句、章的分析所掩盖。走进初中课堂,不难发现,课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和接受。喋喋不休的烦琐阐释,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无论阅读哪篇优美的文章,都从文题、作者、背景等说起,到文章中心,再到文章结构层次,文章写作特色,表达技巧……然后完成课后练习,完成配套练习册。如果是大纲规定的基本篇目,教者常常分析得更细致,更深刻,更透彻,而学生的听课笔记也会随之更详细,且学生的练习也会更多,负担更重,这就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接受式学习,学生自始自终未自主阅读,自行思考。
2、无法正视文本。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凭借。学生借助教材,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精神生活。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若仅仅凭借教材中有限的篇章难以提高阅读能力。从知识到能力,必须在大量阅读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可惜,目前相当一部分初级中学的阅读教学仍死死抱住一本教材不放。教材的内容非讲透讲烂不可,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更怕遗漏下什么重点,导致学生实际阅读量偏少,阅读面过窄,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隔裂开来,课外阅读质量差。
3、多媒体使用不恰当。多媒体使用不当,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教师变成放映员。当前语文科现成课件很少,资料库不健全,多数教师对课件制作及电脑操作不甚熟练,准备一个课件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不可能深入钻研教材,分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法,本末倒置,抑制了教师创造性。
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教育的基本任务,切实搞好初中创新教育工作。
1、阅读教学的创新。创新精神包括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流畅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等,这些是我们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努力的方向。在《万紫千红的花》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创新思路,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作者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写道:“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这一例子符合生活实际吗?从蜜蜂采集活动看,仲春时节,长江以南尽染黄色,只要是晴好天气,蜜蜂就嗡嗡地忙碌于油菜花“黄海”之中,怎能说蜜蜂“不喜欢黄色”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而运用感性材料来检证课文,获得超越作家认识的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
2、写作教学的创新。写作教学的创新很有必要。要培养观察力,炼就创新慧眼。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初三学生每周利用双休日写篇观察日记,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体裁,完全由学生决定。对人、对物的观察,自己的感受,均可进入观察日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坚持下来,学生的观察日记就是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生活中的素材积累,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厚积薄发。写作教学,与其训练学生“怎样写”,不如放开让学生在“写什么”上动脑筋。这就是写作教学创新的精华所在。
3、学习方式革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将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绘制出“朝、暮、春、夏、秋、冬”六幅图画,并且配上自己优美的文字解说。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的投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集体构思后,有的绘声绘色地说着,有的聚精会神的画着,有的神采飞扬的写着,无不沉浸在艺术的创作中。二十分钟后,作品进入展示阶段,欣赏着一幅幅神韵丰厚的画面,倾听着一句句悦耳动听的描绘,仿佛栖身于大自然的诗意中,浸润在花香鸟语中,徜徉在艺术的旅行中!
总之初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祁建坤,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10(04)。
[2]宋茂蕾,初中语文新型对话教学模式构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2)
【关键词】 阅读;创新;问题;对策
在语文语文教学中,要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中语文教学是引领学生迈进文学殿堂、领略文学领域无限风光的开端,要让学生们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是学生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的重要的素材。然而初中语文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不少教师常用条分缕析,切块而“食?”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漠视阅读主体,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
1、应试的教与学。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阅读教学,经常以应试为目的,凡是同中考有关的文章就进行没完没了分析,教师缺少自己思想,漠视阅读主体,不问学生的趣如何,只是将教参分析、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个性受压抑,情感得不到表现,优美的文学作品则被公式化的字、词、句、章的分析所掩盖。走进初中课堂,不难发现,课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和接受。喋喋不休的烦琐阐释,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无论阅读哪篇优美的文章,都从文题、作者、背景等说起,到文章中心,再到文章结构层次,文章写作特色,表达技巧……然后完成课后练习,完成配套练习册。如果是大纲规定的基本篇目,教者常常分析得更细致,更深刻,更透彻,而学生的听课笔记也会随之更详细,且学生的练习也会更多,负担更重,这就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接受式学习,学生自始自终未自主阅读,自行思考。
2、无法正视文本。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凭借。学生借助教材,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精神生活。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若仅仅凭借教材中有限的篇章难以提高阅读能力。从知识到能力,必须在大量阅读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可惜,目前相当一部分初级中学的阅读教学仍死死抱住一本教材不放。教材的内容非讲透讲烂不可,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更怕遗漏下什么重点,导致学生实际阅读量偏少,阅读面过窄,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隔裂开来,课外阅读质量差。
3、多媒体使用不恰当。多媒体使用不当,本应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观银幕的“人机对话”。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教师变成放映员。当前语文科现成课件很少,资料库不健全,多数教师对课件制作及电脑操作不甚熟练,准备一个课件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不可能深入钻研教材,分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法,本末倒置,抑制了教师创造性。
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教育的基本任务,切实搞好初中创新教育工作。
1、阅读教学的创新。创新精神包括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流畅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等,这些是我们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努力的方向。在《万紫千红的花》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创新思路,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作者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写道:“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这一例子符合生活实际吗?从蜜蜂采集活动看,仲春时节,长江以南尽染黄色,只要是晴好天气,蜜蜂就嗡嗡地忙碌于油菜花“黄海”之中,怎能说蜜蜂“不喜欢黄色”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而运用感性材料来检证课文,获得超越作家认识的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
2、写作教学的创新。写作教学的创新很有必要。要培养观察力,炼就创新慧眼。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初三学生每周利用双休日写篇观察日记,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体裁,完全由学生决定。对人、对物的观察,自己的感受,均可进入观察日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坚持下来,学生的观察日记就是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生活中的素材积累,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厚积薄发。写作教学,与其训练学生“怎样写”,不如放开让学生在“写什么”上动脑筋。这就是写作教学创新的精华所在。
3、学习方式革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将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绘制出“朝、暮、春、夏、秋、冬”六幅图画,并且配上自己优美的文字解说。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的投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集体构思后,有的绘声绘色地说着,有的聚精会神的画着,有的神采飞扬的写着,无不沉浸在艺术的创作中。二十分钟后,作品进入展示阶段,欣赏着一幅幅神韵丰厚的画面,倾听着一句句悦耳动听的描绘,仿佛栖身于大自然的诗意中,浸润在花香鸟语中,徜徉在艺术的旅行中!
总之初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祁建坤,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10(04)。
[2]宋茂蕾,初中语文新型对话教学模式构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