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作者】 吕国强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旧店爱基金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活化;小学生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要培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语文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无缝链接,重建语文教学生活。要将语文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实现生活和学习合二为一,从而获得有活力的语文知识,陶冶高尚情操,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
  一 、选准切入点
  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到“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有的学生提出:火苗不是在呼呼地蔓延吗?怎么会只烧到邱少云而一旁“我”却能安然无恙?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沸腾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我没有立即解释,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查阅、思考、讨论,然后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可别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居然通过上网、向老人请教、跟同学合作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地理到天文,从历史到现实,从书本知识到生活经验,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且不说学习的结果如何,单从这一点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就已经表明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二、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 40 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教者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 ……”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三、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如教学《凡卡》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主题辩论会——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围绕辩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辩论得不亦乐乎,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
  四、 演示文本,再现生活   
  专家指出“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我们的教材体系中,有的文本内容却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老师在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形象、直观地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激起学习兴趣,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文本就水到渠成了。也有一些老师善于对文本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如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就可以把语文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教学《葡萄沟》时,为了让学生在研读课文时能进一步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老师带几位学生扮演“客人”,请其余学生当老乡。客人说:“我是来自浙江的客人,听说你们这儿的葡萄很有名。”几位“老乡”说:“你好呀,欢迎,欢迎,快坐会儿,来尝尝我们这儿的葡萄吧!”(师做吃状)师说:“哦!吃饱了,谢谢!”老乡说:“再坐会儿吧!这儿还有葡萄带些回去吃吧……”全班学生都赶着上来尝葡萄,场面相当热闹。毫无疑问,学生结合了实际生活中“招呼客人”与一些课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才有了这样的表演。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表演,其效果无疑会远胜于教师抽象的讲解,而使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应用。
  综上,只要我们建立起大语文观,坚持“以世界为教材,以生活为课堂”,走近生活,立足文本;亲临生活,开放课堂;描绘生活,感悟生命 ,实现生活与语文的无痕对接、语文与生活的高度统一,将不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语文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情趣,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少一点说教多一些语文味,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都能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年6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