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有意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者】 杨 敏

【机构】 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城关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审题能力,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加强练习。 
  【关键词】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生的遗传因素、生理和心理因素、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还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因此,需要广大数学教师研究和探讨。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预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二年级两步应用题时:创设了一个游乐场的场景,游乐项目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活动项目,通过师生自然的交流,导入新知。让小朋友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能指着图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和相关条件,正确选择解决思路
  这一点做法是在三读题目后紧接着进行的,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了整道题的列式是否正确,但如果把好了审题关,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很难的。可是,目前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情境语言缺乏常识性的了解,不善于利用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即找不准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这方面就属于解决思路取向的问题。在这一点的处理上,学生可以通过对题目的了解和抓住与问题密切相关的术语来突破,加上前面的审题已为它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常引导学生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来列方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的话,可以通过背景的变换,来达到强化的目的。在采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引导学生识别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决不能就题论题,要教方法和教思想,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学会审题
  审题是基础,解决问题的教学必须要在审题上狠下功夫,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审题的意思就是理解题意,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学生在解答解决问题前,每个人都至少要用心地将题目读三遍,然后再从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入手,认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楚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解决的问题。例如:三(2)班有男生40人,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80%,三(2)班有学生多少人?这里就要重点理解“80%”表示什么意思?又如:食堂里每天要烧煤0.5吨,一个星期共烧煤多少吨?这道题里包含了什么隐藏条件?再如:一张课桌需要80元,是一张椅子的160%,那么一套课桌要多少钱?这里的“一套”是什么意思?又比如:做一个圆形画框要用1.8米木条,那么这个画框的直径、面积分别是多少?这里的“1.8米”表示这个画框的什么?……以这样提问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又快又准确地解决问题。读题时必须认真,仔细。只有通过读题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通过读题,才能弄清题中给予了哪些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不会做,不懂做,归根到底就是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了题意,对于其间的数量关系也就明了了。因此可以这样说,理解了题意就相当于题目已经做出了一半。当然,这还需要让学生在学会读题的同时还要学习思考。另外,验算是解答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个教师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教学时,选择例题和习题内容时,要考虑到去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素材
  解决问题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实际生活。所以,不一定要照搬例题或课后练习题,而是要从学生平时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寻找出数学问题,从而把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也是有趣味的,通俗易懂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具体的操作中,最好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作题材。例如:在学习完《百分率》后,我常常让同学们先看看班上每天缺席几个人,然后再让他们求出缺勤率和出勤率各是多少,最后,还可以问大家:“假如我们班的同学今天全到了,出勤率应该是多少呢?我们的出勤率能大于100%吗?”同学们对这些熟悉的内容是非常感兴趣的,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最终就是教会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凡是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都要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用结合。如在学了“圆的面积”后,我安排学生回家后测量自己家里的相关圆的实物数据,并调查造一张普通家庭圆桌一般大约用多少平方米木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都知道,解简单应用题是解复合应用题的基础,无论整数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都是一样,它们有共同的教学规律。打好整数、分数简单应用题的基础就为解复合应用题做好了准备。
  总之,在课堂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以标准为指导,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之中,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