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策略探究

【作者】 任艳普

【机构】 河南省长垣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正文】  散文是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的主导文类是散文,写作的全部心思几乎完全倾注在散文上。”(王荣生语)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散文教学受到了冷落、变形和失真。很多教师一讲散文,往往停留在“形散神不散”或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受考试因素的制约,一些教师的散文教学又被考题要求套牢,教学模式呆板固化。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热情亦不甚高,常常只停留在考试功利性的赏析中。因此,确定现代散文教学内容,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的实效性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求。
  一、研究文本特性,确定教学价值
  郁达夫曾言,“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当代散文的重要学者刘锡庆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在散文里,作者不论是抒情、叙事、说理,亦不论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三人称,实质无不在抒“我”之情,表“我”之意,言“我”之志,处处皆有“我”在。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在每篇散文里,作者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具有与之“等同”的经验。散文作品中作者的经验包括“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语文经验指的是作者的言语表达、个性化的语句章法;人生经验指的是作品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独特感悟和情感认知。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的文本体式特征,通过品味语言,咬文嚼字,含英咀华,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往“这一篇”散文之语句章法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并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现代散文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既要依据散文普遍性的文本体式特征,还要兼顾不同类型散文的文体特征。不同类型散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选定的不同。如《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本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在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的语言载体上作了论述,极富意韵和文学色彩。其具有观点鲜明,论述严密的议论性特点,又具有文采风扬,充沛情感的散文特点。因此,教学内容可以定位在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对敬畏自然的独到感悟,并且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思辨能力。这样的定位也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叙事抒情类散文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叙述或描写人、事或景,在叙述或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老王》一文,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作者一家与老王珍贵的友情,凸显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说,着眼点应是:第一,作品所描写的对象老王形象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对老王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第二,体会语言风格和魅力。《老王》一文延续了杨绛散文的一贯风格,温婉简淡、气度从容而又意味深长。这样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散文教学的两个重点,感悟作者人生经验,学习作者语言经验。
  二、分析学生经验,了解阅读需求
  学生经验包括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经验、对作品及作者的熟悉程度、质疑问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因素在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选择学生有阅读困难、有疑点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那些学生没有经历过、没有阅读过的不熟悉的材料,也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为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或容易出现偏差的文本内容,以及与文本、作者有关系且对理解教学内容有帮助的文本以外的知识都可以列入教学内容。
  如《散步》一课教学内容的确定经历了以下研究过程:
  阅读课程标准,了解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思考探究,领会教材编者意图。《散步》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亲情”,教学重点是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散文抒发作者思想感情有两种方法:直接陈述与隐藏在字里行间或语气语调中)。
  课后习题的设置重点在语言的品味上。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为:1.朗读,读出文章的情味;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细节处品味,意蕴丰富处品味,了解作者如何表达亲情的);3.感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亲情(关于本文的主题:有的解读为孝道,有的解读为生命,根据教材分析及学生特点,解读为“亲情”更为合适些)。学生通过朗读对文章中蕴含的亲情很好理解,而对作者如何表达亲情理解较难,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语言的品味上。这也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最基础的素养。
  再如《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该文可以看做代表史铁生的个性或风格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该文突破写母亲亲情类散文的窠臼,融入了作者独特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有一般亲情文章对母爱的赞颂、怀念和愧疚,更有其独到之处。
  课标对高中阶段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对选修课程中《诗歌散文欣赏》的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高中生对本文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能体会到,但对文本之下“我”的复杂情感的流动及作者的选材的精到之处把握不深。所以,文本解读落在“母爱”上是不够的,探究作者在平实平静淡然的语言背后作者情感的变化,探究作者表现母爱的独特方式和经过情感过滤的“合欢树”与“孩子”的深刻意蕴,应该作为本文的教学价值。
  三、运用课堂实践,处理预设生成
  教学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教学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散文教学中的普遍问题是教师以自我对文本的解读代替学生的阅读,甚至把这种情感体验强加给学生。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其产生的情绪,并与之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探讨,努力找到散文教学的起点,而且要帮助学生寻找阅读的突破口,以取得相对应的阅读教学成效——落点。教师在文本研读过程中生成鲜活而独到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纳入学生课前自主阅读的成果和困惑,对其进行整合,形成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助推力,从而激活学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最本质、最自由的阅读状态得到释放、延伸。这样的生成课堂才是真实而灵动的生命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引领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形成前后知识与能力、思维与方法等的差别。
  如《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写人叙事抒情性的经典回忆性散文。用心感悟作者对阿长深切的怀念与同情、领悟文章材料与主旨的关系是这一篇散文可以确定的两个教学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鲁迅文章有一定的抒情深度和理解难度,阅读时会有很多困惑点,学生能够感知作者对于阿长的怀念,但对其怀念之情的浓烈度体验不够,甚至疑惑前文中作者对于阿长的冷幽默式的揶揄冲淡了这种情感。其实,学生的阅读困惑恰恰是课堂上通往这篇散文灵魂的桥梁。教师可以以欲扬先抑的写法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知感悟作者前后态度的对比,本意在突出怀念与同情之情,从而再引出本文双重视角的叙事特点,让学生感悟不同视角下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差异,学生也会自然而然感受下文由记叙转为最后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中作者情感浓度的螺旋式上升。写法的多样化仅为作者情感表达的一种手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丰富写法的背后,以及学生能够切实理解鲁迅浓烈情感之后,依然要利用学生已经达到的高度再作为下一步的教学起点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让作者的怀念与同情达到顶峰的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并在学生已经达到的高度上提问:为什么作者将原来照顾别人的保姆转变为一个祈求地母照顾的孩子,角色转变的背后蕴藉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时学生的思维会被激发,会进一步碰触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共鸣。
  显然,教师如果罔顾学生困惑,一味讲授,将很难形成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这篇散文深处的灵动与意蕴将被埋没不显。而抓住学生的困惑,感知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未知进步,从而让学生对散文的情感体验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的课堂生成才更有高度和深度,才更有生命力。
  散文是个性化体验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是人类心灵的袒露,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鉴赏。能与作者的感情有所沟通,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才能读懂散文,读深散文。
  参考文献:
  [1]曾大龙《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误区与对策》[J]
  [2]张海荣《准确定位散文教学的起点和落点》[J],语文建设,2016(12)
  [3]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备注:(本文系省级重点课题《散文阅读确定教学内容的策略研究》研究论文)
  作者简介:任艳普,女,汉族,1973 年出生于河南省长垣县恼里镇,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1991年参加工作,现就职于长垣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国家级语文教学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优秀教研员,新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新乡市先进教师,新乡市教科研带头人,新乡市教科研先进教师,新乡市作家协会会员,长垣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长垣县首届名师。从教以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教研员,省、市、县教学先进个人,省、市、县教育科研先进教师,省、市、县优秀教师、文明教师、模范教师,多次荣获省、市、县优质课、观摩课一等奖,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优质课辅导教师奖,多次荣获省、市、县教育科研成果奖、教改实验成果奖。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多年来,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近60余篇,在《中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园地》《现代语文》《文学教育》《语文周报》《新课程》等国家级或省级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30余篇,主持的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策略研究》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主持的课题《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途径及评价体系研究》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主持的课题《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教学环节目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研究》获省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主持的课题《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途径及评价体系研究》获新乡市第九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主持的课题《初中语文课内外学习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获新乡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成果奖。主持的课题《中学语文加强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策略探索》《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设计策略研究》获长垣县基础教育教学实验成果奖。现在主持河南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的省级重点课题《散文阅读确定教学内容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CJYB17012901)。出版《阅读教学的智慧》专著一部,曾担任《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课例鉴赏》《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论集》两书的编委,曾担任《心路丝雨》《长垣教科研》执行副主编,多次被武汉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聘为全国作文大赛的特邀评委。其事迹曾在《中学语文园地》《出彩长垣人》等书籍上介绍。现主持长垣名师任艳普工作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