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略谈

【作者】 邵 鹏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七小学



【正文】  【摘 要】 导语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导语设计的好往往能起到“一鼓作气”的作用,带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好的导语,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可以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的讲课思路,更快更好的进入老师所设定的教学情境中去。帮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及其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激发兴趣;投入;设计

  高尔基说过:“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由此可知,好的开头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课堂的导语也和文章的开头同等重要。好的导语,在上课之初就能很好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他们的心从课间的游戏中收回来,引领他们进入讲课情境,开始语文的学习。当然,有如此大的效果就意味着导语的设计不容易。但古语有言“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所以,只要老师们足够认真,足够执着的设计课堂的导语,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一、导语的一般模式
  导语的一般模式有两种,分别为直接导入和复习式导入。直接导入就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介绍讲课内容。在开始上课时,老师就对讲课内容进行直接的板书分析或者PPT讲解,带着同学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究。但是,这种引入方法不利于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有时候衔接不当还会造成学生们的理解错误。因此,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新知识或难点的学习,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由老师带领着进行分析学习,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问题要加以引导,启发同学进行思考,揭露文章主题内涵。
  复习式导入指的是在教学新知识前,先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概括,通过旧知识带入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在讲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时,可以先提问学生以前学过的关于母亲的文章或诗,此时,同学们就会踊跃的回答,课堂的教学气氛随之被点燃。这时,在让学生们指出他们所提到的诗或文章中的母亲具体指的是谁,引导学生们在分析本篇文章时去思考作者怀念的母亲都指谁。这样文章的重点就被带入了,学生们也有了明确的学习思路,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进程。也启发学生们将所学过的文章综合起来,整体考虑,加深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二、导语的设计技巧
  1.名言或故事引入
  在讲课之初,适当的引用名人名言,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还能增加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为学生的写作拓展素材。还能减少新知识的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或者在课前通过一个小故事带入,利用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吸引他们的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比如在教授感恩的心时,用经典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入,让大家从感恩母亲出发,列举母亲对自己付出的事例,在由此推之,感恩周围的所有的默默无闻的工作者,因为他们的敬业奉献,才有学生们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教导同学们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教授文章《窃读记》时,可以以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比如凿壁偷光的故事,“西汉有一位学者匡衡,他家境贫寒但是很好学,但苦于夜晚家中无灯,所以。为了能借邻居家的烛光读书,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晚上在从洞里透过的烛光下学习。”通过对这个小故事内容的大体的介绍,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然后在一个小转折,带出所讲课文“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古人匡衡在夜晚无灯的困境下的读书办法,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窃读记》中的主人公,她在读书时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又是用什么办法解决的?”一个简单的带入,便把学生的热情带动起来了,课堂教学也变得更顺利了。在讲课结束时,还可以让同学们课下搜集像凿壁偷光这样的古人学习的故事,既能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启发,也能拓展他们的阅读量。
  2.情境引入
  在开始讲课之前,先创设一种情境,比如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来朗诵一段文章,或者给学生留一项小任务,带动课堂气氛。例如,再讲课文《白杨》时,在上课之前先让同学们在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白杨,并上台介绍自己心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老师可以总结同学们所述白杨的特点,带入课文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创作的白杨真美啊,笔直挺拔,无惧寒风。但是你们知道吗,白杨的美不仅仅表现于它的外在,它的内在的美更能让我们感到震撼,下面我们来学习《白杨》,一起去感受白杨的内在之美”
  这样的导语设计,把学习变为了寻找美,让学习更轻松愉悦,同时也能让学生们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性,文学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问题带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导语的作用也是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相较于老师一人独自的讲,带动学生参与互动效果往往更显著。比如提问题引入的方法。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以先问同学们,是日出时太阳离人比较近还是正午是太阳离人比较近?学生们各抒己见,意见肯定有所不同,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的讲课他们一定会认真听。讲课过程中,把“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与学生们课前的理由作对比,看看他们分别与那个“小儿”的观点相同,还是都有所差别。这样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文言文内容。在对文言文内容的讲述完毕后,老师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具体的阐述,“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但经过科学家们的探索发现,每年一月至七月上旬,太阳早晨离人比较近,而在七月中至十二月下旬太阳中午离人比较近。虽然不太一样,但差别非常的小,小到我们察觉不到,所以,一般来说,都认为太阳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离人是一样远的。”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也让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语文的兴趣也会更加的浓厚。
  结语
  综上所述,导语的设计效果对学生学习和课堂效率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老师要根据学生们的特点以及所讲的课文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导语设计方式,带领学生们进行知识的学习。争取做到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顺利的过程、完美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魏志红 .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导语设计的技巧探析 [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
  [2] 陈开英.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J]. 新课程.小学,2011.(7).
  [3] [2]张宝臣,张玉森,王秀兰.课堂教学艺术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