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吟诵法”在古体诗教学体例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 党晓英
【机构】 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
【正文】 【摘 要】 吟诵法读古诗文在现代课堂逐渐兴起,已普遍被师生认可和接受,也有专家在吟诵规律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普遍的推广。广义上的“吟诵”就是用唱歌似的声调去吟唱古文。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因为“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
【关键词】 高中古体诗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吟诵法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引领下,语文学科教学由三维目标向学科核心素养转化。那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应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加快步伐。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实践中,我们尝试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在不断摸索探究中,我们就古体诗阅读的教学方法——吟诵教学,作以下分析探究。
一、古体诗传统教学法分析
古诗词的传统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执教过程学习的方法,以读促悟,以演入境,以找促思,以评促升华,以写促悟等等。但在实际执教中我们往往通过语音解读,语义解读,语法解读和审美解读法来完成。学生也已经习惯了这种长期较为固化的教学方式,老师在台上对诗词的分析鞭辟入里,而学生在台下并不买账,除了背诵和记忆课堂传授的诗词的分析鉴赏外,难以自发阅读古诗词并达到对古代文学的鉴赏传承,也就很难达到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的培养提高。
二、吟诵教学法的特点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读文方式之一,古时孩童的蒙学教育就沿用吟诵学习法。近几年来,吟诵法读古诗文又逐渐兴起,已普遍被语文课堂认可和接受,也有专家在吟诵规律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普遍的推广。广义上的“吟诵”就是用唱歌似的声调去吟唱古文。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因为“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所以,吟诵,能够加强学生诵读涵咏,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三、吟诵法在古体诗《诗经 ·采薇》一文教学体例的实施过程
1.吟诵法读《诗经· 采薇》,以“情”贯穿全文。本诗大约写于周宣王时期,是一首战士之歌,有绵长的思乡之情,因战争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痛苦之情;有外族侵略的愤恨之情,有战争取胜的自豪之情;也有回乡情更怯的复杂之感。所以,在吟诵的教学过程中“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
2.以前《采薇》为例,作具体吟诵体例探析:
《采薇》第一二章,采薇采薇,“薇”是阴平,吟诵可拖长音 ~ 。薇亦作止,“亦、作”古音中的入声,吟诵应短促、顿挫、痛苦、决绝、快速而轻灵。曰归曰归,“曰”虽为阴平,纳入情感只能以短促快速类似入声吟诵。岁亦莫止,“亦、莫”入声。“止”为上声,吟诵要细小、亲密、婉转、温柔、强烈,读音需先下后上并拖长音。第二章吟诵读音同上文方法,其中“我戍未定”“戍”为去声,去声要诵出坚决的语气。
第四章,彼路斯何?维常之华。一问一答中,尽显抒情,吟诵舒缓且饱含深情。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吟诵中应尽显自豪之感,语气短促而轻灵。
最后一章,“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及“我心伤悲,莫失我哀”句,吟诵声调平缓哀长,因为两句饱含作者离家时的不舍和归乡时的兴奋与沉重。吟时应拖尾音。
决定吟诵语气声调的还是情感,舒缓处吟诵平常而缓慢,情感剧烈处应或激昂或愤慨。最终,老师将前两章连起吟诵(唱)示范后,学生对本文兴趣达到高潮,他们对这种像歌一样的唱诗文倍感兴奋。此时,学生已不自觉的开始品味诗歌情感,模仿学习古音吟诵方法。可以说,吟诵古体诗这一教学尝试,点燃了学生对古诗词赏析的激情。
3.在前面学习吟诵基本技巧之后,我又对《赤壁赋》进行了专门的吟诵指导,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赤壁赋》的吟诵显得更为流畅,学生自己揣摩,同桌之间对词句的情感进行把控,对吟诵声调的拿捏,已基本不需要老师对文章作者情感的分析处理,学生通过吟诵就能把握的不错了。
4.不足之处,古音吟诵中有很多的技巧和规律需要老师更深入更熟练的学习和掌握,这就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完成这一教法的学习和实践探究。
四、吟诵法在古代文学作品学习中的推广与普及
吟诵在对我们学习中华传统优秀古诗词中事半功倍,我们并不是在做一件全新的事情,而是将古诗文的读法予以还原,恢复他的本真而已。在教学之前,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去学习更多曲调的吟诵,将形式丰富起来。只有备课前我们老师学习的更多,研究的更深入,才能在教授诗词文赋时运用更自如。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赏读品味我们的经典文学著作,传承我们中华的经典优秀文化。
总结:学生对《采薇》、《短歌行》、《赤壁赋》、《归去来兮辞》等课文的模仿吟诵后,已能掌握基本的吟诵方法,且对古体诗的吟诵和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致。因此,“吟诵法”在古体诗教学中可以推而广之,让更多的学生继承这一学习文化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健顺《吟诵教学的新模式》
[2]百度百科词条
【关键词】 高中古体诗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吟诵法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引领下,语文学科教学由三维目标向学科核心素养转化。那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应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加快步伐。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实践中,我们尝试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在不断摸索探究中,我们就古体诗阅读的教学方法——吟诵教学,作以下分析探究。
一、古体诗传统教学法分析
古诗词的传统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执教过程学习的方法,以读促悟,以演入境,以找促思,以评促升华,以写促悟等等。但在实际执教中我们往往通过语音解读,语义解读,语法解读和审美解读法来完成。学生也已经习惯了这种长期较为固化的教学方式,老师在台上对诗词的分析鞭辟入里,而学生在台下并不买账,除了背诵和记忆课堂传授的诗词的分析鉴赏外,难以自发阅读古诗词并达到对古代文学的鉴赏传承,也就很难达到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的培养提高。
二、吟诵教学法的特点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读文方式之一,古时孩童的蒙学教育就沿用吟诵学习法。近几年来,吟诵法读古诗文又逐渐兴起,已普遍被语文课堂认可和接受,也有专家在吟诵规律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普遍的推广。广义上的“吟诵”就是用唱歌似的声调去吟唱古文。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因为“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所以,吟诵,能够加强学生诵读涵咏,感受作品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三、吟诵法在古体诗《诗经 ·采薇》一文教学体例的实施过程
1.吟诵法读《诗经· 采薇》,以“情”贯穿全文。本诗大约写于周宣王时期,是一首战士之歌,有绵长的思乡之情,因战争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痛苦之情;有外族侵略的愤恨之情,有战争取胜的自豪之情;也有回乡情更怯的复杂之感。所以,在吟诵的教学过程中“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
2.以前《采薇》为例,作具体吟诵体例探析:
《采薇》第一二章,采薇采薇,“薇”是阴平,吟诵可拖长音 ~ 。薇亦作止,“亦、作”古音中的入声,吟诵应短促、顿挫、痛苦、决绝、快速而轻灵。曰归曰归,“曰”虽为阴平,纳入情感只能以短促快速类似入声吟诵。岁亦莫止,“亦、莫”入声。“止”为上声,吟诵要细小、亲密、婉转、温柔、强烈,读音需先下后上并拖长音。第二章吟诵读音同上文方法,其中“我戍未定”“戍”为去声,去声要诵出坚决的语气。
第四章,彼路斯何?维常之华。一问一答中,尽显抒情,吟诵舒缓且饱含深情。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吟诵中应尽显自豪之感,语气短促而轻灵。
最后一章,“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及“我心伤悲,莫失我哀”句,吟诵声调平缓哀长,因为两句饱含作者离家时的不舍和归乡时的兴奋与沉重。吟时应拖尾音。
决定吟诵语气声调的还是情感,舒缓处吟诵平常而缓慢,情感剧烈处应或激昂或愤慨。最终,老师将前两章连起吟诵(唱)示范后,学生对本文兴趣达到高潮,他们对这种像歌一样的唱诗文倍感兴奋。此时,学生已不自觉的开始品味诗歌情感,模仿学习古音吟诵方法。可以说,吟诵古体诗这一教学尝试,点燃了学生对古诗词赏析的激情。
3.在前面学习吟诵基本技巧之后,我又对《赤壁赋》进行了专门的吟诵指导,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赤壁赋》的吟诵显得更为流畅,学生自己揣摩,同桌之间对词句的情感进行把控,对吟诵声调的拿捏,已基本不需要老师对文章作者情感的分析处理,学生通过吟诵就能把握的不错了。
4.不足之处,古音吟诵中有很多的技巧和规律需要老师更深入更熟练的学习和掌握,这就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完成这一教法的学习和实践探究。
四、吟诵法在古代文学作品学习中的推广与普及
吟诵在对我们学习中华传统优秀古诗词中事半功倍,我们并不是在做一件全新的事情,而是将古诗文的读法予以还原,恢复他的本真而已。在教学之前,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去学习更多曲调的吟诵,将形式丰富起来。只有备课前我们老师学习的更多,研究的更深入,才能在教授诗词文赋时运用更自如。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赏读品味我们的经典文学著作,传承我们中华的经典优秀文化。
总结:学生对《采薇》、《短歌行》、《赤壁赋》、《归去来兮辞》等课文的模仿吟诵后,已能掌握基本的吟诵方法,且对古体诗的吟诵和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致。因此,“吟诵法”在古体诗教学中可以推而广之,让更多的学生继承这一学习文化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健顺《吟诵教学的新模式》
[2]百度百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