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班级管理
【作者】 黄小琴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汉江路中心小学
【正文】 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勿庸置疑,教育创新也包含着班级管理的创新。现代教育越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学校教育中强调如何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过多强调班主任的“管”,而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此,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本人在借鉴其他班级管理模式基础上就小组合作管理班级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主要任务:
1、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1-2个月后重新组合,明确任务。
小组是合作的前提。我们认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是最有效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小组在构成上体现班级的缩影,由4-6人根据性别、个性特点、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守纪状况、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保证组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保证各小组间的公平性。
2、动态管理,量化考核。小组的管理,实行量化考核。学年初,由班主任提议,并草拟《班规》(即《操行评分细则》)。然后交全班学生讨论,试行一周再改,全班投票通过后正式生效。当然在班规执行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征求意见,集体讨论通过即可进行修改。这《班规》,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常规》,结合学校和班级具体情况集体商量制定,涉及到清洁、学习、纪律、安全、礼仪等方面,对学生的活动情况与操行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它是具体可行而又自觉自愿遵守的一种约定,是每一位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需要。
3、班级评价,重在激励。小组长在管理上有自主权,每周组织小组成员小结自查,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以及需要改进需要努力的方向,并制定小组下周奋斗目标。小组长每月把小组成员操行评分汇总上墙,值日副班主任负责总结,指出全班上月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制定全班下月努力的方向。每月结束,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操行得分,评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表现突出者分别评为“操行明星”、“优秀学生”,表现欠佳者分别接受口头批评、全班检讨、家长配合教育等处罚。整个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小组集体的激励,推动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达成目标:
1、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2、增强了合作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要争取小组的优胜,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从而在组内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
3、学生学会了自我教育,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小组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4、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级小组管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为了实现小组及班级的目标,每一个成员和每一个小组必然会尽心尽力,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应对措施?
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组长专权,组员不服从。
二、是组与组之间恶性竞争。
三、是组长为了全组利益弄虚作假。不按规定为自己和组员加分。
四、是学生容易养成对外部奖赏的依赖性。对于自己该做而又没有操行加分的事情没有兴趣,消极被动。
应对措施:
(一)班主任宏观调控。放手、放权、放心但不放任、不偷懒、不懈怠。小组管理制不等于班主任就无所事事万事大吉了。要眼睛向下常常到班里去走一走,常常去查一查堂,常常找各类学生了解情况谈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组长解决问题,关心组长及组员的困难,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合理建议,指导组长正确开展工作。对能力太差的组长,手把手进行指导。
(二)组长定期培训。可以由副班主任召集,班主任参加,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组长会议,交流小组管理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管理水平。班主任应出谋划策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三)副班主任下派督促。班长或中队长到组里尤其是问题较大的组里定点督促工作。班长、中队长作为一班之最高层管理者,既在组内接受组长的直接管理又要去管理全班,直接对班级和班主任负责,其蹲点管理作用非常大。
(四)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开展关于诚实守信的主题教育活动,在班规中增加诚实守信的条款,要求组长随时把操行记载摆在桌面上,接受班委和全班同学的监督。
(五)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活动的内在动机。教师设法让学生对学习与活动本身感兴趣,引导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快乐。
管理就是一种服务,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服务就要做到服务对象满意,而班主任的服务对象是一群群单纯而又有思想的青少年学生。因此班主任要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任何人无权将学校给予的权利、学生及家长对你的信任用来独断专行一统天下,或者包办代替从而扼杀学生的潜能。班级小组管理也应随着学生的发展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如果一味墨守成规,不能推陈出新,这种管理制度也必然会不适应学生和班级发展的需要。
主要任务:
1、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1-2个月后重新组合,明确任务。
小组是合作的前提。我们认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是最有效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小组在构成上体现班级的缩影,由4-6人根据性别、个性特点、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守纪状况、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保证组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保证各小组间的公平性。
2、动态管理,量化考核。小组的管理,实行量化考核。学年初,由班主任提议,并草拟《班规》(即《操行评分细则》)。然后交全班学生讨论,试行一周再改,全班投票通过后正式生效。当然在班规执行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征求意见,集体讨论通过即可进行修改。这《班规》,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常规》,结合学校和班级具体情况集体商量制定,涉及到清洁、学习、纪律、安全、礼仪等方面,对学生的活动情况与操行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它是具体可行而又自觉自愿遵守的一种约定,是每一位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需要。
3、班级评价,重在激励。小组长在管理上有自主权,每周组织小组成员小结自查,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以及需要改进需要努力的方向,并制定小组下周奋斗目标。小组长每月把小组成员操行评分汇总上墙,值日副班主任负责总结,指出全班上月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制定全班下月努力的方向。每月结束,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操行得分,评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表现突出者分别评为“操行明星”、“优秀学生”,表现欠佳者分别接受口头批评、全班检讨、家长配合教育等处罚。整个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小组集体的激励,推动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达成目标:
1、增强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2、增强了合作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要争取小组的优胜,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从而在组内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
3、学生学会了自我教育,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小组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4、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级小组管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为了实现小组及班级的目标,每一个成员和每一个小组必然会尽心尽力,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应对措施?
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组长专权,组员不服从。
二、是组与组之间恶性竞争。
三、是组长为了全组利益弄虚作假。不按规定为自己和组员加分。
四、是学生容易养成对外部奖赏的依赖性。对于自己该做而又没有操行加分的事情没有兴趣,消极被动。
应对措施:
(一)班主任宏观调控。放手、放权、放心但不放任、不偷懒、不懈怠。小组管理制不等于班主任就无所事事万事大吉了。要眼睛向下常常到班里去走一走,常常去查一查堂,常常找各类学生了解情况谈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组长解决问题,关心组长及组员的困难,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合理建议,指导组长正确开展工作。对能力太差的组长,手把手进行指导。
(二)组长定期培训。可以由副班主任召集,班主任参加,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组长会议,交流小组管理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管理水平。班主任应出谋划策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三)副班主任下派督促。班长或中队长到组里尤其是问题较大的组里定点督促工作。班长、中队长作为一班之最高层管理者,既在组内接受组长的直接管理又要去管理全班,直接对班级和班主任负责,其蹲点管理作用非常大。
(四)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开展关于诚实守信的主题教育活动,在班规中增加诚实守信的条款,要求组长随时把操行记载摆在桌面上,接受班委和全班同学的监督。
(五)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活动的内在动机。教师设法让学生对学习与活动本身感兴趣,引导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快乐。
管理就是一种服务,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服务就要做到服务对象满意,而班主任的服务对象是一群群单纯而又有思想的青少年学生。因此班主任要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任何人无权将学校给予的权利、学生及家长对你的信任用来独断专行一统天下,或者包办代替从而扼杀学生的潜能。班级小组管理也应随着学生的发展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如果一味墨守成规,不能推陈出新,这种管理制度也必然会不适应学生和班级发展的需要。